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后夭子村一所民办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只能在课桌和椅子上午休(资料图片)
【问题】小小读书郎,家长牵心肠!
近年来,择校现象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热点的问题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在城市,中小学中流行着择校热潮,能否让孩子上一所优质学校,已经成为每个家长绞尽脑汁考虑的问题。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最盼望的是顺利进入城市学校读书,择校对于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奢望。
面对着如此境况,老百姓不禁萌生疑问:教育,真的能做到公平吗?
1月18日7时,笑笑准时起床了,她帮助妈妈准备完早饭,之后照顾5岁的弟弟起床……
父母上班后,弟弟在一边玩耍,笑笑坐在简陋的书桌前,摊开了寒假作业本……
笑笑的老家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2007年,7岁的笑笑跟随父母来到呼和浩特市生活,她的父母在一家建筑企业找了一份临时工作。笑笑的父母希望女儿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将改变命运的希冀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笑笑入学成了一个难题。来到呼和浩特市的当年,笑笑便已经到了入学年龄。打工之余,父亲刘贵和为女儿联系了几所学校,却总是被拒之门外。究其原因,他们是外来人口。无奈之下,笑笑只好推迟了一年才进入小学。现在,笑笑在玉泉区一家公立小学读五年级。
刘贵和说:“女儿上学的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为了女儿,我们跑了好几所学校,费尽了口舌,总算是解决了这件事儿。虽然是外地来呼打工人员,但是我们的子女也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
最近,呼和浩特市市民杨宏伟很忙,忙着联络亲戚朋友疏通关系。而这一切,他只为了还有半年多就要上学的儿子能够进一所好的小学。让孩子上哪所学校,成了他和家人热议的一件事情。如果就近入学,杨宏伟家附近的小学只是一所普通学校,而小升初时,划片内的中学也是一所普通中学。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将来再进入教学质量高的初中,杨宏伟未雨绸缪,开始四处托关系。他说:“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孩子进入一所优质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虽然要花些'‘赞助费’,但是如果能让孩子进好学校,我们觉得也值。”
一方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另一方面是市民子女花钱择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了入学的"两极"怪相。
【背景】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备受关注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近年来,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我区一些地方,许多家长四五月份就为孩子上学的事开始“运作”了,六七月份进入择校“白热化”阶段。小学择校费上万元已是普遍现象,初中则几万元不等,有的中学还以“赞助费”的名义收取,费用没有上限。教育不公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