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发展论坛“8337”理论思考】对内蒙古发展定位的认识
 

  3 定位特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内涵

  明确我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棋盘中的角色与定位。认清自身是把握未来的前提,只有明确我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才能把自身优势、发展诉求和国家要求相结合。“五个基地”明确了我区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既得到全区各族人民广泛认同,又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明确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定位明确下一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定位进一步明确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要继续做大规模、做成集群,提高在全国同行业的份额,扩大我区基地市场的服务和输出范围。

  明确我区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能源基地中强调“清洁”反映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现代煤化工基地中强调“示范”和“生产”并重,既强调我区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工艺和技术方面创新的要求,又注重把试验示范成果产业化的需求。在强调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提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型产业基地,为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二)特点

  比较优势和国家要求相结合。定位的谋划充分考虑了我区的优势。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都立足于我区资源优势,同时通过清洁生产、现代工艺、精深转化等方式,契合了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稳定屏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既充分反映我区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位条件,也反映了我区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考虑目前我区在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如煤炭、火电、风电、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也考虑了具有良好成长性,在未来能够成为全国重点的领域。如发展以矿机、煤机、化机、风机、重型及特种运载车辆等特色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材料等产业。

  导向性与目的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能够成为引领全区上下为之奋斗的目标,突出了我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区对国家支持政策的诉求。如在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中强调“输出”,目的就是能够得到国家层面对我区运输通道、电力外送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强调“示范”的同时,突出生产目的是争取国家在我区目前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支持我区尽快放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全局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目前“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定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既包含了十八大确定的五位一体战略的各项内容,又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展定位既贯彻了国务院21号文件的精神,体现了我区历届党委、政府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注重了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延续性,又结合我区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赋予发展定位新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综上所述,八个发展定位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我区拥有资源、产业、技术、市场、地缘等优势,为实现发展定位提供了有效保障。为了确保发展定位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4 实现举措:统筹谋划,把握关键

  (—)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

  我区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支柱少,总体发展不够充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做大总量,更要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向长链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煤炭延伸转化,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发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推动上述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虚拟经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由单一商品交换向资本运作深化阶段的转化,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推进资源资本化的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能源交易中心,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有效结合。

  (二)以支持发展非公经济为活力

  非公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出台倾斜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分解,外包辅助配套产业,国家没有明令限制的领域和行业都对非公企业放开。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体系,清理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制定《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三)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

  县域经济是承载发展定位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有针对性地承接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鼓励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发展。推进城镇建设,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变化趋势,突出抓好城关镇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县城、特色镇和专业镇。

  (四)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

  当今科学技术成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融合,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特色资源,集中建设技术中心、实验室、科技孵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引导和推动新技术、新工艺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先进技术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积极跟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关注“页岩气革命”和3D打印技术等的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企业参与早期研发活动,推动企业向研发和销售两端延伸、向高端提升。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以加强薄弱环节和解决瓶颈制约为突破

  我区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社会矛盾凸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障范围,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围绕收入分配改革,加快制定收入倍增计划,理顺收入分配及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关系,扩大中产阶级群体规模。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科学谋划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电力输送通道、水利工程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切实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六)以争取国家差别化政策为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我区差别化政策支持是实现发展定位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放宽高载能产业和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准入条件,优先在我区布局煤炭资源开发和电源点建设项目,实现就地就近资源转化,充分运用清洁能源发展高载能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率先在我区推行税收制度改革,对煤炭等矿产资源产品从价计征资源税,提高资源税地方分成比例,实施资源开发企业税收属地化管理。在“五个基地”建设上,给予土地供给的倾斜和支持政策,增加我区沙漠沙地和荒漠化土地的使用指标。依据环境容量重新确定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主要污染物可排放量。优先安排我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煤电基地至华北、华中、东北长距离、大容量、高电压输电通道建设。批准我区高速铁路、通勤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 魏佩 ]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哥儿们,太危险了!
秀球技
整治大货车
蒙古族皮画:艺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度巴斯克节
生态和美引来更多候鸟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