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摄影名家齐聚内蒙古大兴安岭 聚焦林区旅游新面貌
内蒙古新闻网  13-05-20 16:03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著名摄影家郎立兴:把林区旅游业建设成支柱产业

  5月14日晚,记者在牙克石宾馆采访了来林区参加2013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杜鹃节的摄影大师郎立兴。

  郎立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主席,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人像摄影学会会长。1966年投身摄影艺术,擅长人像和风光摄影,特别利用二十多年时间迎风冒雪,实践专研冰雪摄影,取得丰硕成果。他的冰雪摄影作品不仅再现了冰雪世界的奇绝与绚丽,那些稍瞬即逝的光影效果更像一幅幅灵动的中国水墨画。历年来有数百幅作品在《人民画报》、《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等杂志报刊发表。作品多次在国家和自治区摄影比赛中获奖,曾在中国美术馆、蒙古国家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莫雅宫、首届广州市长艺术博览会、北京民族文化宫和上海世博会等展出,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

  郎立兴在呼伦贝尔工作多年,多次来林区,与内蒙古大兴安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林区有这么大片的杜鹃花,实在难得。我走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俄罗斯、云南、三清山、武夷山都拍摄过杜鹃,达尔滨罗这片杜鹃生长在火山岩上,在石缝里顽强地生长着的这样一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紫色精灵,由于火山地区地热的关系,比其他地质条件下生长的杜鹃更加茂密,而且颜色更加鲜艳。以我见过的杜鹃来看,这片杜鹃是很有特色的。林区举办杜鹃节,以杜鹃作为名片和载体来推介和拓展林区的旅游,策划和立意是很成功的,杜鹃节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展旅游宣传要先行,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发挥自己的旅游资源的优势,举办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宣传旅游资源,森工集团(林管局)采取举办杜鹃节的做法是符合规律的,做得很成功。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应该大搞,这样才能提高大兴安岭的知名度,才能将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向世人展示。”

  郎立兴告诉记者,他在担任呼伦贝尔市政策研究室主任时就研究过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这几年,他在自治区国资委工作,与森工集团(林管局)联系非常紧密,对林区的情况很清楚。林区的旅游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大”,内蒙古大兴安岭有10.6万平方公里,是我们国家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蓄积量名列前茅;第二是“奇”,有很多奇特的资源,像毕拉河达尔滨罗、莫尔道嘎白鹿岛、阿尔山天池这些景观都是很有特点的,有些旅游资源在中国是有一定地位的,从摄影的角度,我对阿尔山的冰雪是情有独钟的,阿尔山的冬季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非常有特色的,挖掘这里的冬季旅游资源,将会是中国冬季旅游的一个亮点。第三个特点是“深”,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大兴安岭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嘎仙洞是鲜卑民族的起源地,额尔古纳何流域是室韦蒙古民族的祖居地,其他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匈奴、柔然、契丹、女真等民族都和这片大森林有着渊源,翦伯赞先生把这里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现在,在这片森林里还生活着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华俄后裔等“四少民族”,也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历史、民族内涵是林区旅游人文精神的核心。林区旅游目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旅游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这就必须把“大”、“奇”、“深”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抓好规划和宣传,加大对道路和景区建设的投入,加强管理和服务,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使森林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记者赵文萃 特约记者王宇新)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留守老人
同局通办
向日葵宝贝
山里传来读书声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220多项成果
大货“敞篷”行千里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