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在自治区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对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对我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旅游开发的背景
(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国家“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体育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领域,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有很多,如滑雪、滑草、滑沙、骑马、骑骆驼、骑车、射箭等。我区“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培育和发展竞赛表演市场。同时,引导体育消费,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健身娱乐市场。拟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发展聚集区、示范区和功能区。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体育强国建设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我区正在努力改变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相对滞后的现状,体育旅游的开发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有助于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近些年,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出现了日益高涨的节假日旅游需求,可以说体育旅游的出现也是其必然结果。我区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和蕴涵丰富体育项目的节庆活动,至今仍保留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将有助于其保存与传承。另外,我区幅员辽阔,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草原、沙漠等,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蒙古族“那达慕”的运作方式
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不但受到蒙古族牧民的欢迎,而且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节日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大会内容包括赛马、摔跤、射箭、驯烈马、驯烈牛、叼羊和蒙古族歌舞表演,还举行祭敖包、篝火晚会等活动。“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形式之一,主要项目就是“三项竞技”。“三项竞技”,以搏克(蒙古式摔跤)、赛马和射箭最具代表性。它是蒙古族自古以来人人参加、个个具备的三项技能:会骑马驰骋,会徒手拼搏,会持弓射箭。蒙古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首先,在服饰、活动仪式、风俗、历史传承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搏克,其服装为上身着皮制嵌铆钉的短袖衣,下身穿肥大的灯笼裤,脖子上套着七彩纷呈的绸带编织的项圈,脚蹬皮制蒙古靴。入场时,在“搏克跤歌”的歌声中,搏克手们跃入场地,一会儿跳起狮子舞步,一会儿跳起鹿舞步,一会儿又跳起鹰舞步,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各种舞步不仅显示了它不可磨灭的生命力,也昭示了搏克运动古老的民族性。当然,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也体现在其深沉的内涵上,如搏克比赛采用单淘汰制,即“一跤定胜负”,还有“不分体重级别”。这种竞赛规则体现了蒙古民族机智勇敢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如今,“那达慕”在许多盟市旗县都已经制度化,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因此说,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元素
我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好多项目直接来自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劳动。如蒙古族的赛马、搏克、射箭、马术技巧表演等项目;鄂温克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套马、滑雪、摔跤等;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波列,也称“波依阔”,汉意为曲棍球等。这些都为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我区的马术运动以及民间赛马运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锡林郭勒盟被誉为“搏克的故乡”,闻名国内外的许多搏克健将正是从这里走上国际国内大赛场的。同时,依托民族体育项目特有的体育服饰,还可以让游人真切体验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