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内蒙古旅游业结构怎么调?
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指引,旅游业新一轮结构调整蓄势待发,而壮大市场主体、打造旅游精品、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服务品质的旅游业结构调整方向已是大势所趋。
按照我区的发展规划,这种发展大势正在成为充满希望的行动。
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我区从今年开始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组织响沙湾旅游区、莫尔道嘎森林旅游区、神泉生态旅游区、大青沟森林旅游区等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恩格贝旅游区、阿尔山海神圣泉疗养旅游区、碧海阳光国际温泉旅游区、莫尔道嘎森林旅游区创建国家级度假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自驾车旅游、冬季冰雪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不断丰富我区旅游产品体系。
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举办草原旅游那达慕和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
重点支持呼伦贝尔冰雪节、哲里木赛马节和红山文化节等21个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打造适合城市居民黄金周、双休日的“一日游”、“三日游”和“五日游”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特别是扩大4星、5星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创建。大力开展入境旅游包机业务,重点开拓面向韩、日和港台游客的包机市场。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要素协调配置。按照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乌海~阿拉善旅游区的总体发展格局,把四大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以草原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冰雪旅游和边境旅游为主题,将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依托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迹等高品位旅游资源,将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
——以发展都市旅游、草原沙漠观光、民俗体验、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为重点,将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打造成为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重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以文化体验、西部观光、民俗旅游、边境旅游、航天旅游和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为重点,将鄂尔多斯西部~乌海~阿拉善旅游区建成国家级西部风情观光旅游基地、高端度假旅游基地和自驾自助旅游基地。
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精心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面向广大游客的旅游演出项目、地方性文化演艺项目、民俗文化项目。
“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我区旅游企业规模不够大,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旅游业实力不够强。”于光军说。为提升我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内蒙古将支持旅游企业集团拉长产业链,积极向景区、交通、住宿、娱乐、购物延伸;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大企业集团来我区发展品牌化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特色餐饮店,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利用众多的航空旅游线路,开发空中看草原、看沙漠和看森林等专项旅游项目;依托正在不断完善的地面交通网,打造一批通往重要旅游景区(点)的精品旅游支线;利用现有的重点河流湖泊,大力开拓水上旅游项目。
按照规划,经过5年努力,到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将超过1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将达到2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3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将达到8%以上,初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跨越,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记者 郭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