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
与以往三中全会相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是经济学研究绕不开的基本命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过去市场在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时候,政府在有些方面表现越权了,有些方面表现缺位了,该发挥的作用没发挥好,形成了很多市场外部性带来的短板。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此次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边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后,政府的职责边界将表现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激活非公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着力发展非公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通道。针对我区的产业特点而言,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赵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