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种地不同以前,咱农民赶上了好时候。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发放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调动了大家种粮积极性,大伙儿的干劲可足了!”12月5日,记者来到通辽市清河镇哈拉胡硕嘎查,党支部书记杨富说起惠农政策满脸的兴奋。
据杨富介绍,哈拉胡硕嘎查共有266户1000人,有10多户村民从其他村民那里流转了土地。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会在农闲时,外出打短工来增加收入。
从减征农业税开始承包土地
1959年出生的杨富经历了种地、养殖、做生意后,再次做回了“只种地的农民”。“那年头,辛苦一年下来,打的粮食卖不了几个钱,村里有人开始外出打工,有不少土地闲置下来。别看我是个农民,但我特别关注国家的政策,从减征农业税开始,我又从种地上看到了希望。”2003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这一年,国家开始减征农业税。除了自家的22亩地外,杨富当年试着承包了15亩地。
接下来的几年里,杨富在规模种植中尝到了甜头,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加上今年新承包的32亩地,杨富从农民手中陆续承包了100多亩土地。“今年雨水好,播种后就浇了一遍地。120亩地打了21万斤粮食,除了留用的基本都卖了,一共卖了16万多元。”杨富开心地对记者说。
惠农政策润心田
得益于国家土地整理项目,2011年,哈拉胡硕嘎查打了43眼井,新增了15台变压器,修了7公里的沙石路,铺设了5万延长米的管灌,种了6000棵树的防护林。“以前,就算地里的苗儿都旱了,村民们也只能眼巴巴地排队等着浇地。现在好了,整地、种地、铲地、浇地、秋收等都是机械化,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地平整了,浇地周期也短了,过去黑天白天干一个月的活儿,现在几天就能干完,亩产量也比原来增加了200多斤。”杨富对未来的规模种植信心满满。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和农民有关的政策。我最关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我认为,这就是下一步农村改革的方向。如今,国家鼓励农民将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也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做到农业损失副业补,让咱农民也能多门路增加收入。”记者听杨富讲得头头是道。
“我一年在外打工能挣3万多元,媳妇一个人在家管地,我们家才有34亩地。等条件好点了,趁着年轻,我们也想承包点地种。”村民杨志刚说。
“现在种地不算累,都是机械化。”村民杨贵说,几年前,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种植上,家里4口人32亩地,还把其中的7亩地包给了杨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杨富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我看多种地一样能挣钱。这几年,我也陆续承包了80亩地,收入还不错。”
杨富还告诉记者,几年来,发放粮食补贴和农机补贴、免征农业税,是对他帮助最大的惠农政策,也让他对规模种植越来越有信心。
全票当选村书记
哈拉胡硕嘎查在1998年至2006年间,换了10任村书记,最短的任期7天,看着周围村子的人钱包越来越鼓,村民也盼着有人带着他们富起来。杨富是个热心人,闲时总爱给村民们支招儿,大家也愿意跟他取些致富经。2006年,在哈拉胡硕嘎查村书记换届选举时,杨富以全票当选。
杨富上任不久,就遇到了棘手的事。村里要将承包到期的400多亩土地重新分配,可这些土地分散在全村8000亩土地中间,如果方法不当,村民一定有意见。当时,100多名村民聚集在村头,只看杨富是不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期间,当地分到一半时,还有个别村民请了律师跟他谈条件,干扰村里分地。后来,经过土地仲裁部门的严格审查,哈拉胡硕嘎查的分地工作严格规范,完全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意愿。此后,杨富在村民中树立了威望,直到今年,杨富已经连任三届村书记。
自从当选了村书记,杨富开始带头从其他农民手中流转更多的土地。“除了能增加家庭收入外,作为村干部,我也想给大家带个好头,让有能力的村民打消顾虑,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我们农民一定会富起来。”杨富对记者说。
觉得种地最踏实
当记者问起杨富为什么没有承包更多的土地,他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村农民的思维比较保守,前几年,担心把地都包出去了,国家政策有变化;另一个是土地的承包费需要一次性付清,这对他来说,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现在最让我头疼的是,农民贷款的手续太繁琐,再就是额度有限。这两年缺资金时,主要还是靠民间借贷。”杨富表示,“规模经营后,种地成本越来越高。没有农业保险始终是我的一块心病。如果遇到了灾年,只能自己买单。村里人都说种粮大户在赌博,看着飞得高,掉下来可能就会倾家荡产。我这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比不了年轻人,还能出去打工赚钱。尽管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农民,我还是离不开土地,觉得种地最踏实。”
今年,杨富和老伴参加了港澳游,还在城里买了新楼房。“冬天,儿子和儿媳去城里的楼房住,一边陪孙女读书,一边打短工挣些钱,我和老伴在家拾掇粮食;夏天,让儿子他们回农村,两个人管地就够用,我和老伴住楼房,也过过城里人的日子。”杨富说这几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争取每年都能带老伴出去走走。(记者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