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3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系列评论之四
【评论员文章】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老百姓终日辛劳,就是图能过上更舒心的日子!所以,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区千方百计加重民生砝码,取得一项项可圈可点的成就。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0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8500元,增长12%,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着力办难事,优先办急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抓紧时间、下大力气把那些急需办、又有能力办的民生之事办实办好办出实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给,民有所困我有所解。注重从制度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办好困扰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比如在就业方面,关系到有没有饭吃、吃稠还是喝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这件事上大动脑筋,苦下功夫。2013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万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13.7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25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的较低水平,均超额完成计划。
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由于种种原因,贫富的悬殊差距客观存在,就个体而言,有的人在温饱线上下浮动,有的已步入小康。但是,无论处在哪个层面,他们都有增加幸福指数的权力,都有把光景过得更好的愿望。对于党和政府来说,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都是自己的份内事,两头一个也不能丢。
2013年,我区在这方面的努力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在进一步提高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大施援手。用压减的18亿元“三公”经费,为全区295万低收入农牧民每户发放1吨取暖煤。全区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3%左右,主要社会保障指标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
落实当前实惠,筹谋长远福祉。当前的利益、民生的当时需求,深关百姓痛痒,群众的诉求强烈,党和政府都会记挂心间,并努力去解决。但是,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同样应该高度重视那些关系到发展的事,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事。例如,棚户区、危房是老百姓多年期盼解决的事,我区去年全面启动包头北梁等棚户区集中改造工程,加快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步伐,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8万套、基本建成21.4万套,开工改造农村牧区危房12.75万套。在关系百姓长远福祉方面,我区注重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经费和重点教育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保障,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进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牧区“六个全覆盖”工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力增进民生福祉,顺天应人,对于实现强区富民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