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 最新消息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生态补偿维护环境公正
 

谭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将为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环境公正、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生态补偿制度是指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合理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还不健全,使资源环境经常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投机者有机可乘,在资源环境领域出现了“搭便车”、“公地悲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抓紧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现状

  首先,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不健全。尽管我国早已建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针对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这导致在生态补偿时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导致区域内生态补偿、跨区域生态补偿难于开展,地方政府间生态补偿协同机制难于形成。其次,市场机制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难以发挥。现行生态补偿主要通过政府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进行,这导致在生态补偿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资源环境成本没能对企业行为产生有效约束,进而使生态补偿制度运行低效。此外,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再次,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缺失。当前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尚未真正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多元融资机制和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致使财政负担重、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稳定性。特别是一些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进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着力点

  第一,优先法律法规配套建设。建立全国性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生态补偿对象、范围、形式、标准等,使生态补偿有法可依;进一步梳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明确保护者和受益者的权责划分,切实体现和贯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立法方式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改变生态补偿管理体系混乱的局面。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生态补偿中来,避免生态补偿过度依赖政府;培育资源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通过落实许可证交易制度,实现资源环境的资产化管理。第三,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既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又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同时,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社会化运作的路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生态补偿投融资局面。最后,完善生态补偿宣传教育机制。积极推进生态补偿宣传,促使人们增强生态补偿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自觉参与到生态补偿实践中。同时,将生态补偿教育宣传活动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相结合。民间环保组织不仅可以充当生态补偿宣传教育的主体,而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生态补偿中来,从而拓宽生态补偿的渠道。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保障节日供应
内蒙古团委送爱心
年味儿甜滋滋
文化下乡 祝福到家
秀才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冒严寒 守边关
文化庙会好热闹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