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科技成果缺乏原创性、适用性等,一般能通过专家鉴定,而能开发转化的很少。“十五”期间内蒙古23项农牧业科技成果中,属原始创新的仅有8项。内蒙古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而全国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左右,内蒙古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10%。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现在大致为49%。而我国“十五”期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有48%,2011年达到53.5%,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升到了70%—80%的水平。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五、六个百分点,比国内先进省市低十几个百分点,比国外发达国家低二十多个百分点。
(二)农牧业发展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
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物质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目前我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基本实现农牧业机械化阶段,但属于低层次、简单机械化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牧区畜牧业机械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除了打草、捆草等简单机械外均无实用型机械可言。
在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中,2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70%左右,且40%左右的拖拉机超期服役,玉米的机收水平只有10%左右;2010年内蒙古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243.37瓦/公顷,低于全国5774.43瓦/公顷的平均水平。全区70%多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左右;截至2011年,全区大型喷灌面积仅为236万亩、滴灌面积为297万亩,仅占全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的5.12%和6.45%。设施农业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1%上下;一些作物品种已经推广使用了20多年,变杂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却还没有有效的提纯复壮和更新。
(三)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缺乏
前些年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势头没有很好的延续下来,农牧业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在体制机制及管理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农牧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及社会性,盲目的市场化,盲目的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等,使得相当一部分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及专业技术人员处于瘫痪、流失状态,连接农牧业技术和农牧民的纽带出现断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甚至名存实亡。可见,农牧业科技研发机制、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及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续农牧民、农牧业与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单家独户的农牧民,势单力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与利益受损者。而通过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通过该服务的组织作用、连接作用等,可提高农牧业产前、产后、甚至产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如集中、规范的种植养殖,统一的技术制度运用,统一的产品规格与质量的要求,集中的收购与代理销售等。
(四)农畜产品的加工层次不高
内蒙古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滞后。尽管我区粮食产量和肉类、奶类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土地产出率较低,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2.3%,精深加工率不足20%,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差距较大。总体来说,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较小,农畜产品加工不够精深,品牌较少且知名程度较低,市场拓展有待大大加强。除了乳产业已经形成了大品牌外,羊绒产业虽有几个品牌,但是散、乱、杂的问题依然突出;羊肉加工也存在优势企业不突出等问题,品牌杂乱严重影响了羊肉的价格等。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的口碑还是很好的,但是产量有限,知名品牌也偏少。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数据显示,目前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只有144家,只占全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总数的7.8%,销售额不到100亿元,只占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总收入的3%左右。
(五)农村牧区全面小康建设相对滞后
内蒙古城乡之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程度差异明显,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我国东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为73%;2012年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约为80%,而同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64.7%。可见,农牧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牧区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都在农村牧区,只有农村牧区实现了全面小康,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