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书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提升自我、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养成活动,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社会文明所涵盖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应从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个层面做起,注重加强自身实践。
一、开展“中国梦、道德美”关爱他人行动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关爱他人的意识相对缺乏,这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不利。因此,大学生开展关爱他人行动是很有必要的。从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看,关爱他人行动要突出人文关怀,以“守望相助、奉献爱心”为主题,积极参与到爱心传送中。
积极开展学雷锋、关爱身边人志愿服务。大学生关爱他人要从关爱老师、关爱同学、关爱父母等身边人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细小之爱虽然平常,但最为珍贵和需要。大学生作为优秀群体,要注重发挥带头作用,弘扬雷锋精神,只要每个人都从关爱身边人做起,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积极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高校弱势群体,指在学习上、能力上、心理上、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大学生。针对经济弱势群体,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舍得奉献;针对生理弱势群体,要多给予关爱和体贴,决不歧视;针对心理弱势群体,要多交心鼓劲,做知心朋友;针对学习弱势群体,要从学习兴趣和方法上多给予“传帮带”,增强其自信心。
积极开展“传承道德美,传递正能量”志愿服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道德始终是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血液中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构筑我们的道德家园,更需要当代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传承道德美,传递正能量。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增强道德意识,争当道德模范,积极带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作奉献、促和谐的道德风尚。
二、开展“中国梦、文明行”关爱社会行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崭新时代,新的任务要求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大学生关爱社会要以传播文明、服务社会为主题,做到心系社会、服务社会。
开展普及文明礼仪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关爱社会,应先从文明礼仪做起。大学生应继承我国“礼仪之邦”传统,带头学习推广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头在全社会培育讲文明、重礼节的良好氛围。
开展维护社会秩序志愿服务。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需要全社会共建。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随时随地做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示范者,劝导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有序生活,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