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古村“翻新”折射“乡愁”迷失
内蒙古新闻网  14-04-21 09:28 打印本页 来源: 光明网  
 

  “徽州蜀源村今年开始改造牌坊周边的历史环境,把农田给填埋了,搬来几块大石头,还花钱买了许多塑料藤蔓挂起来。”近日,长期致力于保护徽文化的摄影家张建平在网上发文称,安徽徽州古村落“公园化”改造正在蔓延。古村“翻新”现象,引来专家和游客的质疑。目前,已有村庄开始往回改了。(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对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古村,进行修复式的保护,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前提是,应坚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古村的历史环境,还原文化风貌,保留“乡愁”的记忆。然而,安徽徽州对古村落进行“公园化”改造,甚至不惜占农田造“石景”,在金属和水泥等现代“景观”上“植”塑料花,非但不是对古村的保护,反而是一种人为的破坏。

  众所周知,古村、古址和古建筑等,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因此,每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古村落,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安徽徽州古村“翻新”现象,就是典型一例,不仅毁掉了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之根,也折射出了“乡愁”文化的迷失。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不惜对古村和古建筑进行毁灭性的拆除,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一些地方热衷于古村“翻新”,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尘嚣直上,更源于“乡愁”文化的沉沦。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乡愁”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为此,自2012年开始,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摸清我国传统文化家底,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此语境下,安徽徽州“已有村庄开始往回改了”,既是传统村落的觉醒,更是“乡愁”文化的回归。(张西流)

[责任编辑 张睿 ]

春到尼尔基
生态杏花节开幕
桃花源里说廉政
高高兴兴卖余粮
内蒙古:大规模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沙海造良田
植下—片绿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