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蜀源村今年开始改造牌坊周边的历史环境,把农田给填埋了,搬来几块大石头,还花钱买了许多塑料藤蔓挂起来。”近日,长期致力于保护徽文化的摄影家张建平在网上发文称,安徽徽州古村落“公园化”改造正在蔓延。古村“翻新”现象,引来专家和游客的质疑。目前,已有村庄开始往回改了。(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对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古村,进行修复式的保护,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前提是,应坚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古村的历史环境,还原文化风貌,保留“乡愁”的记忆。然而,安徽徽州对古村落进行“公园化”改造,甚至不惜占农田造“石景”,在金属和水泥等现代“景观”上“植”塑料花,非但不是对古村的保护,反而是一种人为的破坏。
众所周知,古村、古址和古建筑等,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因此,每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古村落,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安徽徽州古村“翻新”现象,就是典型一例,不仅毁掉了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之根,也折射出了“乡愁”文化的迷失。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不惜对古村和古建筑进行毁灭性的拆除,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一些地方热衷于古村“翻新”,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尘嚣直上,更源于“乡愁”文化的沉沦。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乡愁”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为此,自2012年开始,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摸清我国传统文化家底,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此语境下,安徽徽州“已有村庄开始往回改了”,既是传统村落的觉醒,更是“乡愁”文化的回归。(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