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准格尔旗伊东蒙粤瓷业公司生产车间,横跨在车间横梁上的两行诗引起我们的注意:“投入红炉身软化,选成碧玉质坚凝。”
正待询问时,总工程师杨候喜的一句话更让人如坠五里云雾。“外人都知道准格尔旗盛产‘黑金’,其实我们现在也是‘碧玉’生产大户。”不等我们开口,杨候喜径直领我们来到陶瓷成品区。
“你们看看,这些精美的瓷盘瓷碗、酒瓶酒杯,哪一件不像碧玉刻成的?”杨候喜摩挲着光滑圆润的陶瓷茶具,美滋滋地反问道,比介绍自己的孩子还有成就感。
让我们更意外的是,造这“碧玉”的,竟是长期被当作废弃物的煤矸石。“这东西堆放在空地上,既占地方,又容易引发自燃。经过我们加工后,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就业,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煤炭市场遇冷,煤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这几年,准格尔旗在当地盛产的高岭土和煤矸石上巧做文章,把陶瓷产业发展成第二大支柱产业,日用陶瓷产能达到900亿件、建筑陶瓷达到300万平方米,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一大步。
煤炭企业转型生产陶瓷器具,老本行就是生产陶瓷产品的鄂尔多斯国礼陶瓷公司也在转型。这又是为啥?
“我们是内蒙古第一家研发生产高端艺术礼品瓷和日用陶瓷的现代化陶瓷企业,前两年产品很抢手。但目前,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公司副总经理邓福才坦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豪华宴请少了,高档陶瓷酒瓶的订单直线下滑。送高档礼品的人少了,高端礼品瓷开始为销路发愁。
高档陶瓷市场萎缩,中低档陶瓷市场仍大有可为。“下一步,我们准备大力发展物美价廉的日用陶瓷,让精美的艺术陶瓷走进大众生活。”公司销售部副部长贺萍说。
市场转风向了,高档的国礼瓷还做不做?
邓福才说,在内蒙古做陶瓷,有能源和高岭土原料的优势,但技术、工艺、人才等方面也有诸多不足。大老远从深圳跑到沙圪堵投资,国礼瓷公司看中的是内蒙古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他领我们看了一款新研制的白金多穆壶。壶身上的《元世祖出猎图》,人物、骏马栩栩如生。
“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双色高浮雕瓷板画,赢得了收藏界和陶瓷界的一致惊叹。我们要把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高端礼品瓷做精做细,打到国外市场去。”
采访后记:
“黑金”变“碧玉”的背后,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煤炭市场疲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主导产业单一化问题凸显、资源环境和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困难,鄂尔多斯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艰难而又扎实地前行。创新,发展,仍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终出路。
(记者杨佐坤 王玉琢 刘江 及庆玲 郝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