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牧区如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面对这个问题,锡林郭勒大草原探索创新完善,走出一条“党员中心户十协会”的有效模式,让末梢政权的基层党组织和经济体有效衔接起来,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上联支部、下联牧户、带动党员、服务群众———“党员中心户”让千里草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打通“最后—公里”,做到哪里有牧户,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服务。
早在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为解决牧目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而出现的牧目党员学习小组是“党员中心户”的前身。如今,经过9年的创造性发展,作为“党员中心户”的发祥地,东乌旗发展成立219个“党员中心户”,覆盖全旗除进程转移外全部6246个牧户,确实成为党群连心桥。
4月初,笔者来到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恩和吉日嘎郎嘎查“党员中心户”孟克巴雅尔家时,从他家写有“党员中心户活动中心”的蒙古包里传来热烈的讨论声和阵阵掌声。
原来,今夭正是孟克巴雅尔组织他辐射的牧目们,开展共同学习的日子。只见穿着蒙古袍的“土专家”手里拿着镇里开会时的文件,结合当前的防火、春季生产等内容做着讲解。他讲的投人,牧目听的是津津有味。能够让乡亲邻里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当前的主要工作以及上级精神,正是“党员中心户”的一大亮点。
在过去,上情下达只有依靠嘎查两委的时候,由于服务半径过于长而实现覆盖最起码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今,“党员中心户”这一组织延伸模式的出现及逐步成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2380个像孟克巴雅尔一样的“党员中心户”把广袤的草原分割成了2380个网格,把党组织的服务半径缩短至10———15公里,从而把重要会议或指示精神传达到牧户变成了现在的只需7夭时间。
也许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们感觉,这10几公里还是有些远。但对草原牧人来说,10公里,仅仅是骑着马儿走上20分钟的路程。随着“党员中心户”模式的推广,锡盟几乎每个牧户身边都有了党组织,自然也有了组织生活和服务,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牧区建设当中物质和精神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推行“党员中心户”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行政成本增加、管理服务存在盲区、牧目组织化程度低、牧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甚至是影响社会稳定等等问题。
锡盟各地在牧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进程中,因地制宜地成立“党员中心户”,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中,尤其以西乌旗结合“双服务”工作,把服务延伸至“党员中心户”的作法开创了一条把服务送到牧人家的新路。
李耀文是西乌旗远近闻名的牧业大户,又是旗里确立的“党员中心户”。说他有名,不仅因为他家殷实、富裕的生活,更因为他能帮助其他牧目兄弟过上好日子。
有着20年党龄的李耀文是个大忙人,这些年他特别注重帮助周围的牧目建设牲畜越冬棚圈,鼓励牧目接冬羔。在他心里,“党员中心户”就是要起到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
牧目潘清峰一直给李耀文放牧。从15年前的身无分文,靠李耀文送的10几只羊起家,到今夭已经发展成200多只羊的规模,吃穿不愁,是“党员中心户”李耀文一直的帮助,让贫困牧目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位置。
“党员中心户”在鼓励和帮助牧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观念,让困难牧目自己找到通往富裕的大门。如今,西乌旗358个“党员中心户”以不同的方式带动周围牧目发展,“党员中心户”成为“双服务”工作向牧户延伸的坚实平台。
嘎查两委向下延伸而产生的“党员中心户”,切实在地广人稀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实现了哪里有牧户,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员服务,从而让广大牧目群众拧成一股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激情与信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