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丘陵山区、库布其沙漠区、黄河冲积平原,构成了达拉特旗的全部地貌。这个黄河边上的农业大旗,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国家农业开发区,鄂尔多斯市过半的粮食产于此。
4月下旬的一场大范围春雨过后,滋润的土地舒畅地呼吸着、呢喃着。从达拉特最西端的中和西镇到最东端的白泥井镇,8188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聆听着春风化雨中这片土地的欢唱,追随着现代农业在这片土地上生发的足迹。
官井村为啥喜忧参半?
沙漠种树,值得尊敬。沙漠种树能挣大钱,有点怀疑。
可中和西镇官井村的村主任周玉就敢拍着胸脯说:“官井村的沙柳赛金条。”
官井村就在库布其沙漠边上。跟风沙打交道多了,官井村也成了远近有名的造林大村。村民们在沙窝里种出了6.8万亩沙柳,固住了沙,挣上了钱。
黢黑干瘦的徐文忠,家里种了600亩沙柳。卖了一个月沙柳苗,家里存折上就多了2万元。“过去的烧火棍,现在成了摇钱树。”憨厚的老徐站在新盖的房子前,咧开嘴笑了。
高兴之余,也有担忧。“留在村里的,都七老八十了。哪天真干不动了,这些地谁来种?”徐文忠停下手里的活儿,问我们。
“农村挣钱门路少,生活条件比城里差,拴住年轻人的腿,也拴不住他们的心。”老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念高中。“我是不打算把他们拽回来了。”徐文忠说。
“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农业产业化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可从事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有多少人,还是个未知数。只有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老人农业’的难题才有望破解。”达拉特旗副旗长吕俊义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不光是新型农民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面临投入不足的难题。家庭联产承包制让农民填饱了肚子,但地块分割,收入有限,绝大多数农户无力对土地进行更多的必要性基础性投入改造,生产效率遭遇瓶颈。
“种沙柳像割韭菜,隔几年就得平一回茬。我们家就俩劳力,拿斧子砍,一天也砍不完2分地。家里没有机器撑腰,这些沙柳看着是钱,想多挣点也不容易啊!”徐文忠告诉我们,每次大规模平茬时,都要请外地人来帮忙。
单打独斗,唱不了大戏。去年9月份,周玉注册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家林业专业合作社。60多户村民撸起袖子,加入了合作社,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可筹划中的沙柳加工厂,却被资金难题拖住了。
“旗林业局给我们提供了3万元扶持资金,并把林业服务中心设在了合作社,要给我们配套一些农用机具。但要想搞好合作社,得上一套沙柳初加工设备,可买设备资金还没有着落。”这个中年汉子摊开双手说。
合作社的下游客户,是当地一家刨花板厂。旗林业局副局长郭建忠说,这个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了库布其沙漠两侧8000多沙柳种植户致富。旗里已经制定了沙柳产业发展规划,3年内要平茬复壮100万亩老沙柳,新造30万亩人工林。
毫无疑问,沙柳产业红火的日子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