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列车是我们俄中友谊的象征,它单程开行9000公里,跨越俄罗斯全境。”
“这趟列车不仅连接了两个令人自豪的国家,也把两国人民连接在了一起。”
今年在满洲里举行的庆祝北京-莫斯科国际直达列车开通60周年仪式上,中、俄双方代表的致辞,道出了这趟列车的不寻常之处。庆祝仪式过后,曾为这趟列车服务过的新老铁路工作者相聚在了当晚启程的列车内,叙起了旧情。
车厢里飘荡着友谊之歌
这趟列车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苏领导人签订了内容庞大的合作条约,其中包括开通直连两国首都列车的协议。1954年1月16日,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直达列车首次通车,当时的车次为1/2次列车。1969年9月1日,1/2次旅客列车在我国境内车次变更为19/20次、苏联境内则使用17/18次。1983年6月1日,中苏双方正式将该列车车次统一为k19/20次。
列车使用的是俄罗斯制造的MECT系列客车,沿京沪铁路、津山铁路、沈山铁路、京哈铁路、滨洲铁路、后贝尔加铁路及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行,横贯欧亚大陆,单程9050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国际直达列车。
为开通这一直达列车,苏联在奥特波尔边防站修建了列车换轨车间、继电设施和新火车站。北京铁路管理局选派优秀乘务人员,在从北京到满洲里的一段路上协助苏联乘务人员工作。迎接列车通行的中国北部边城满洲里也优化设施,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加紧俄文学习,做了最好准备。
那时,中苏处于“热恋期”,穿梭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这列火车里,始终飘荡着歌颂两国友谊的歌曲,中苏两国乘客之间也充满了同志加兄弟般的温情。
1956年,在苏联工作的中国女工张砚侠,挺着大肚子登上了这趟国际列车,准备回北京生孩子。然而,车至中途时孩子就要提前出生了,寒冷的天气令她格外紧张。苏联车长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马上指示车上的医生为张砚侠接生。孩子顺利出生了,许多苏联乘客送来了饼干、水果,还有祝福。车长则给孩子送上了一条洁白的毛毯。直到后来很长时间,苏联列车员都还在打听这对母子的情况。
这是一份珍贵的友谊,在那个年代,类似故事充盈于两国民众的耳旁,并在两国间久久传颂。
据了解,那时乘坐这趟列车的大多是政府官员、代表团、外交官,甚至是省部级以上首长。车辆的安保也很严格,车辆在库内检修时有边检人员把守。因此,这趟列车给人的感觉很神秘。
负责k19/20次国际列车通关边检任务的是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该站第一任政委乌力吉回忆说,当时这趟列车在满洲里出境站停时间是2小时50分钟,入境站停时间是3小时15分钟,对护照证件的检查也是边学习、边探索、边完善。当时,边检官兵们分成几个组工作,采取车上收取证件,室内登记验证,开车前30分钟登车发还旅客护照、证件的工作流程。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站志》清晰地记录了这段历史:“1951年4月1日,中苏两国之间就正式开办了联运业务。当时的列车在一方国内运行时各自提供车辆和担当乘务,即在中方境内运行时为中国车体,在苏方境内运行时为苏联车体。1954年1月1日,中、苏、朝三国参加了国际合作组织,开办了11国国际联运业务,按照中苏两国关于开通莫斯科-北京直达旅客列车协议书精神,在当年1月16日,真正的北京-莫斯科国际直达列车正式运营。”
割不断的跨国旅程
虽然中苏关系曾经有过长达数十年的对抗,可这段曲折的历史也没有阻断这条“钢铁长龙”的呼啸穿梭。据介绍,在那个年代,选拔国际列车员分外严格,所有的列车员都要经过组织上的层层审查,最后思想过硬、出身好、表现好的人员才能入选。当时,这趟列车上共有27名列车员,他们平均每2~3分钟就要向锅炉里添一次煤,一个往返下来,每节车厢平均用煤量达到6吨。
曾经在1975年登上国际联运列车的一名列车员回忆称,当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上车后他得到的第一个忠告就是不能擅自和外国人聊天。当列车抵达苏联境内车站时,站台上布满了警察,不允许当地人和中国人说话,也不允许列车上的旅客下车拍照留念。中国列车员也怕犯政治错误,不敢与外国旅客合影,如果进乘客包厢,跟旅客说话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不过,也有不少苏联人向中国列车员表示友好,他们用书包作掩护,偷偷与列车员打招呼。那时,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十分稀少,上世纪80年代最不景气的时候,整趟列车甚至只有20来名旅客,比列车员还少。由于人少,餐车时常不开放,旅客只好同列车员一起自己动手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