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草原10朵
“五一”小长假,同事们都已休息,而李莉却仍在加班:浏览广告、制作网页、注册域名……2009年,在金融海啸中,我区民营企业小老板李莉败走麦城。3年后,通过互联网在线广告创业平台,她不仅还清了高达百万元的债务,而且成长为年薪高达10万美元以上的网络公司“白领”。
我区“触网”20年,不仅无数网民的人生轨迹像李莉一样被改写,而且对我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也发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接通20年来,自治区政务信息化得以飞速发展,不仅行政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决策层的执政理念和方式更具“务实亲民”的时代特色:5月上旬的一个日子里,网友给自治区党委书记和自治区主席的留言,就有840多条得到及时回应,一大批民生问题因此得到解决。截至去年底,仅腾讯微博认证的内蒙古政务微博就有3332个。如今,自治区各级各类电子政务网一应俱全,政务公开、信息发布、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网上问政屡见不鲜,网上办公软件已普及到乡镇苏木。
互联网的接通,有力促进了我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我区正在抓住机遇打造“草原硅谷”:全区总投资700多亿元的10个云计算数据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建成的云计算8000机架、12万台服务器的承载量,使其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园,一个面向能源、化工、物流、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我区云计算服务平台,正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发挥着巨大威力。
互联网接通20年,对我区文化建设事业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一网联通大世界,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得以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大放异彩。2003年以来,内蒙古音乐网等一批具有浓郁草原文化特色的网站应势而生,我区网络文化传播形成“宽带方阵”;2012年,我区网络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为中国首部被译成外文出版的网络小说,网上读者突破千万人次;2014年,我区首届网络春晚实现全球直播……草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通过网络引起全球关注。
互联网接通20年,地处北疆的内蒙古人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网络消费即便对于偏居草原深处的牧民,也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从有线上网到移动无线上网,由“伊妹儿”到博客、微博、微信,网上阅读、求职、购物、理财、营销等均已成为成千上万内蒙古人的生活常态,呼、包等市近年来的人均网购支出年均增速高达150%—215%,全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2%,“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不出门搞定大小事”的氛围正在我区酝酿成型。
目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项目已经惠及我区10万农牧民,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已经建成的几万个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基本覆盖到嘎查村,由于在网上随时可以学习查询到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农牧民对生产主动权和市场脉搏的把握更加自信,远离繁华都市的农牧区一夜之间实现了与世界“面对面”。
互联网的接通应用,对我区更加有效地改善和保障民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我区几百家开通远程网络会诊的旗县级医院,危重患者无须舟车劳顿、无须花费巨资,就能得到三甲医院名医“面对面”的治疗,仅首府新华大街上的一家三甲医院,就能为东起鄂伦春旗、西至额济纳旗的110多家旗县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互联网同时变革和催生了我区的新闻传播方式。最近10年来,面对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我区传统媒体主动寻求融合,如今已踏上“蝶变”之路:短短10余年间,建起了内蒙古电视网、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广播网、北方新闻网(正北方网前身)、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大胆尝试“报网互动”“视网互动”“播网互动”,如今,中国正北方的新闻,已有了向全球传送的“高速路”。
……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区的全方位影响难以用数字考量。仅一家坐落在首府中山路上的网站服务公司,10年来就牵手阿里巴巴、雅虎等IT业顶级“大腕”,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几千户企业建起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为区内服务的企业累计超过万户。
互联网正在颠覆我区传统发展方式。目前,全区内已有2万多家网站,1800多万互联网用户,10大云计算数据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