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甘肃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参加无偿献血的新闻在网上发布,新闻配图里孙书记左臂献血却扶右臂,使部分网民感到疑惑。后来记者联系陇南官方外宣办得知,当日抽血顺序是先右手验血,再左边抽血,书记献血是事实,只不过发布照片时把顺序放反了。
不是“胳膊”的错
因为几张献血照,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这几天坐上了舆论的“过山车”。先是被质疑“假献血”,随后又背上了“炒作”的罪名。明明是件好事,最后却事与愿违,难道都是“胳膊”惹的祸?
根据目前的证据,孙雪涛献血应该是真的。虽然第二张照片中,孙雪涛的左手搭在右臂上,但是照片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孙雪涛的右手捏着一根棉签。一般来说,献血之前都会有个采集指尖血的环节,用以测定血型,筛查有无传染性疾病。再加上当地随后公布了当时的一段视频,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孙雪涛确实带头献了血。但是,问题马上又来了,只是献个血,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吗?网民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但是,也有网友指出,如果当领导的都不愿意献血,凭什么发动群众献血呢?可见,恰逢“世界献血者日”,市委书记带头无偿献血,其实是有必要的。
那么,网友错了吗?也没有。错的既不是市委书记的“胳膊”,也不是网友来来回回的质疑,而是错在官方的传播方式上。很多人都听过“两个舆论场”的概念,说起来似乎有些玄之又玄,但是说白了就是“当官的话老百姓听不懂,老百姓的话当官的不愿意说”。这么一解释,可能更多的人就能明白此事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官方在做类似的宣传时,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联想”上大做文章,孙书记也只是普通献血者的一员,完全没有必要把他的个人形象刻意凸显出来。否则,不仅容易让人觉得“假大空”,还会让官员形象从普通人的形象中“割裂”出来,让宣传变得生硬。
时代不同了,希望政府部门在宣传上不要再走“好心办坏事”的老路,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说自话”的状态。要打破自己高高在上的错觉,积极与群众“对话”,而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多关注群众的主体性,愿意做群众的聆听者。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里,也才能把群众的话听到心里。(王静雅)
让官员回归普通人
虽然市委书记是个官,但献血本也属于普通行为,然而,却被当地宣传部门“特写”宣传,因为发布照片的“失误”,使得引发公众质疑,虽然这只是个“误会”,然而,却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官员的“小事”为何总被“放大”?
官员无论是献血,还是坐公交车、扫地,均是寻常小事,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可一旦官员做了普通老百姓做的事,立马就不是“小事”了,而要通过媒体“报道”,似乎在表明官员在“食人间烟火”。这有必要吗?市委书记关心献血情况,亲自上阵献血,多大的事,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与其说质疑“左臂献血却扶右臂”,倒不如说质疑的是官员的“摆拍”,质疑的是官员的“小题大作”,质疑的是官员的不实作风。正因为不少官员习惯于“作秀”,习惯于“演戏”,这使得公众一旦面对官员的“亲民行为”,往往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是否“作秀”,进而质疑。虽然官方也会作出回应,最终虽然也会解释清楚,但却无疑给公众蒙上一种不良印象,官员的行为还可以相信吗?
官员献血,不是什么大事;官员和环卫工人一起清扫,也不是什么大事,本没有必要一定要“报道”出来,让人人知道。这都是些寻常小事,官员去做,一点都不奇怪。或许是正因为官员做得太少了,才会觉得做这样的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可实际上,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在太普遍了。就像献血,本来并不妨碍健康,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献血,也更应该献血。很多人都已经成为“献血大王”了,可市委书记的献血,却似乎成为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壮举”。也得到了本不应该得到的赞誉。
官员少些“大惊小怪”,少些超出普通人的思维,官员回归“普通人”,就不会觉得献血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官员“正常”些,社会也就更“正常”些。(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