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新技术变戏法——小雨“变成”中到大雨
 

  “使用这项技术能使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能让小雨‘变成’中到大雨!”5月26日,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召开的“旱地垄膜沟种集雨抗旱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会上,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参加现场会的农民中间传开了。

  据组织现场会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专家介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研发并示范推广了垄膜集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技术主要包括双垄双沟全覆膜和单垄双沟半覆膜集雨种植技术,其特点首先是通过机械开沟起垄,使降水全部集中于种植沟内,从而提高根际雨水入渗量1至3倍,减少降水无效蒸发量30%至60%。据介绍,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变3.6毫米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把小雨浇地作用扩大为中到大雨的浇地作用,实现了集雨抗旱增产的效果。

  此外,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探墒播种,有效提高种子出苗率;有效减少水分无效蒸发和氮肥挥发损失,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地温1—3度,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据2012年测产,运用新技术的玉米技术推广田亩产850公斤,较常规不起垄平作覆膜玉米平均增产124公斤,较露地不覆膜玉米增产228公斤。向日葵每亩增收均在4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据介绍,2013年,赤峰市推广该项技术面积已达100多万亩。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镇南台子村农民贾显杰介绍,去年他家运用这项技术后,玉米亩产量900公斤,比传统平作覆膜每亩多收200公斤;葵花亩产量达250公斤,每亩增收50公斤。

  据了解,旱作区粮食生产规模不仅在自治区的比重很大,而且在全国的比例也很大。受水资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和技术落后的多重制约,粮食和饲草单产仅为降水生产潜力的43%和30%,还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而该技术可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旱作区播种保苗难、生育期降水不足产量低的难题,有望作为一项突破性技术在广大旱作区推广应用。

  今年,这项技术已在兴安盟、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旱作地区和巴彦淖尔盐碱化地区进行玉米和向日葵作物的示范种植。(记者 许晓岚   通讯员 郭建新 高飞)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克什克腾旗“空中那达慕”试飞
苏尼特左旗为185名老人集体祝寿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