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这项技术能使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能让小雨‘变成’中到大雨!”5月26日,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召开的“旱地垄膜沟种集雨抗旱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会上,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参加现场会的农民中间传开了。
据组织现场会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专家介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研发并示范推广了垄膜集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技术主要包括双垄双沟全覆膜和单垄双沟半覆膜集雨种植技术,其特点首先是通过机械开沟起垄,使降水全部集中于种植沟内,从而提高根际雨水入渗量1至3倍,减少降水无效蒸发量30%至60%。据介绍,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变3.6毫米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把小雨浇地作用扩大为中到大雨的浇地作用,实现了集雨抗旱增产的效果。
此外,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探墒播种,有效提高种子出苗率;有效减少水分无效蒸发和氮肥挥发损失,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地温1—3度,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据2012年测产,运用新技术的玉米技术推广田亩产850公斤,较常规不起垄平作覆膜玉米平均增产124公斤,较露地不覆膜玉米增产228公斤。向日葵每亩增收均在4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据介绍,2013年,赤峰市推广该项技术面积已达100多万亩。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镇南台子村农民贾显杰介绍,去年他家运用这项技术后,玉米亩产量900公斤,比传统平作覆膜每亩多收200公斤;葵花亩产量达250公斤,每亩增收50公斤。
据了解,旱作区粮食生产规模不仅在自治区的比重很大,而且在全国的比例也很大。受水资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和技术落后的多重制约,粮食和饲草单产仅为降水生产潜力的43%和30%,还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而该技术可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旱作区播种保苗难、生育期降水不足产量低的难题,有望作为一项突破性技术在广大旱作区推广应用。
今年,这项技术已在兴安盟、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旱作地区和巴彦淖尔盐碱化地区进行玉米和向日葵作物的示范种植。(记者 许晓岚 通讯员 郭建新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