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微博
Qzone
科技"秘方"激活增收潜力 内蒙古提升"三农三牧"工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并针对我区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把农牧业发展好,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双赢。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就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在“三农三牧”工作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提升“三农三牧”工作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农牧业工作,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发展中。要坚持走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农牧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让生态文明持续向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贡献。

  从本期起,产经前沿将以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文明为选题方向,陆续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今起推出第四篇——

  雷阵雨、冰雹过后,望着自家的10亩小麦依然挺拔、油绿,种了半辈子地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建村农民杨建伟心中不禁感叹:多亏了农业科技,让我这个庄户人规避风险,增产有望!

  今年,杨建伟种上了巴彦淖尔市农科院研制的新品种“农麦2号”小麦,较传统品种,“农麦2号”麦穗大、产量高,尤其是秸秆粗、抗倒伏。而在去年,气象部门还给他们村发放了气象预报预警机,每日预报头道桥镇的天气和预防情况。“头一天听预报说第二天有雨,我们就不浇地了,否则土松了,(麦苗)遇雨更容易倒。”杨建伟说。而除了品种更新换代、留意当地气象预报,他的手机里存了不少农技人员电话,家里多了农业科技的书籍,有了科技这个“秘方”,如今老杨种地胸有成竹。

  科技对于这个普通庄户人老杨的影响,正是当下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如今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研发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成了农牧民的种养殖法宝。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种植、冷配改良等技术的普遍推广,喷灌、滴灌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广泛引进,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到2014年,内蒙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3%,家畜良种改良率达到90%,综合机械水平达到78%,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将达到51%。

  新品种新技术,增产增收

  换了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林场村农民曹爽、魏久玲夫妇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新的香瓜品种具有抗病、成熟早、口感好的特点,今年第一茬香瓜比往年早熟了半个月。我们还采取了立体式的栽培技术,可比往年落地式栽培效益提高2.5倍。2个棚1亩3分地的香瓜可收入3万元,1个棚1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的40亩水浇地。”曹爽笑呵呵地说。

  去年,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挪二村的612亩小麦套晚播向日葵综合高产示范田,亩产值达到2026元,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带动全旗杂交食葵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由原来常规品种亩产的15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50公斤左右,农民增收达2.4亿元。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组织农牧业科研院所、涉农涉牧专业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强烈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联合科研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2014年1月,内蒙古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获国家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内蒙古肉羊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支撑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体系成为将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据统计, 2013年集成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108.4万亩,较半膜覆盖亩增产124公斤,年均增产1.3亿公斤,增收2.6亿元;推广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673.6万亩,亩增产297公斤,年均增产20亿公斤,增收30亿元;推广设施蔬菜综合栽培技术,全区设施面积从102万亩增加到180万亩;推广肉羊二、三元杂交改良及羔羊快速育肥技术60万只,个体酮体重增加约4.7公斤,年均增产282万公斤,增收1.9亿元……一项项技术创新与运用,助推内蒙古在2013年,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总产达到554.6亿斤;畜牧业发展实现“九连稳”,牲畜存栏达1.18亿头只,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选配,再到试验示范,得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我们所玉米的试验地约有150亩,整地、耕种、田间管理、收获、测产,冬天再去海南种试验田,一年到头都忙碌在外。”在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工作的孙峰成研究员说。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结着内蒙古农科人员的坚持、辛劳和智慧。

  经测算,科研成果的运用取得了提高降水利用率20%和肥料利用率5%至15%,并增产30%以上的实效,使30%的典型示范农户年人均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了旱作农业存在的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品种退化、农田风蚀沙化及抗旱保苗、节水补灌技术不完善等生产和技术问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23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