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钰1938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籍贯浙江省杭州市,后随父母迁到云南省昆明市,1949年秋考入昆明师范学院附中,1955年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在校学习期间,她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成名作《异路人》,还参与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960年,温小钰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在艰苦条件下,她和丈夫创作出了《小站》《妻子同志》《琐屑的故事》等一系列轰动一时的短篇小说。
文革结束后,温小钰在内蒙古大学讲授文艺理论知识,同时编写教材、写作评论、翻译国外小说,取得了不俗成就。和丈夫汪浙成潜心文学创作,创作出了《土壤》《苦夏》《别了,蒺藜》等一系列享誉当代的文学作品。《土壤》和《苦夏》先后荣获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温小钰不幸患上帕金森氏症,却仍然执著于自己对文学的追求。1986年,她调到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该出版社的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务,并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8月在杭州病逝。
延伸阅读
多才多艺扬名校园
温小钰大学读书时,就以其多才多艺和热烈活泼的性格闻名于校园。她能朗诵诗,也能写诗,演话剧也能写剧本,唱歌跳舞更不在话下。她参加了学校的诗社、文学社、剧社等业余社团,还是学校重要文体活动的主持人。
有一次,学校通知温小钰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文艺晚会,回到学校后,她兴奋地告诉同学们:“我同周恩来总理一起跳舞了,周总理的舞跳得很好,还问起北大学生的生活怎样。”有同学回忆:在学校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临时要温小钰朗诵小说《祝福》,要求第二天上台。温小钰准备了一晚上,第二天面对2000多名观众,竟一字不错地朗诵出来,而且是那么地充满感情,那么地投入角色。
特别活跃能言善辩
凡是接触过温小钰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她特别爱说能说会说,只要有一个人和他在一起,她就滔滔不绝,说的话既幽默,又有见地,还不盛气凌人,不强加于人。
有一天,夫妇俩在家请客。温小钰下厨,汪浙成陪客人聊天。温小钰在厨房一边炒菜,一边与客人探讨文学创作上的问题。不知什么时候,两人换了角色,温小钰坐到汪浙成的地方与客人滔滔不绝,汪浙成则进厨房炒起菜来,客人谁也没觉察到变化。后来汪浙成发觉不对劲,陪客人的怎么炒开菜了:“小钰,你不是在炒菜嘛,怎么坐在那儿说话了。”温小钰一想:“是呀,我怎么坐在这来了。”她赶紧走进厨房,惹得客人好一阵笑。
家里最乱的地方是书桌
温小钰家最乱的地方是她的书桌。稿子和书刊一年四季犬牙交错地在上面摊摞着,最底下一层是正在写的小说稿纸,上面是新打开的杂志,杂志上面是正在备课的教学讲稿,讲稿上面又是刚开了头的评论文章和英语作家译文。
有时忙着找东西,不得不将手像犁铧一般,插进书刊和稿子中,兜底翻起,才能发现要找的物件。这个时候又会从里面带出几块吃剩的糖、一小包瓜子,或是揉得皱皱巴巴的小手绢。看着自己脏乱差的书桌,她还很有理由:“说明我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嘛。”(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