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内蒙古人物 > 人物秀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李準:达赉湖畔是我家
 

  “你不能‘双双’一点儿?”

  李凖认为,对创作人员来说,克服浮躁心态,注重增加平时的生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只有这样,中国的影视剧创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他成名之后,曾多次带着全家到荥阳、登封、郑州郊区、周口西华县以及黄泛区农村体验生活,和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32岁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接见。在这次大会上,李凖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1963年,在李凖的创作生涯中也是闪光的一年。这一年5月,《大众电影》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由他自己的作品《李双双小传》编剧的影片《李双双》获最佳故事片奖。郭沫若为其题词说:这部剧作“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济的颂歌”。作为《李双双》的编剧,李凖获得了最佳电影编剧奖。

  电影编剧中,李凖可谓是佳作频出,创作电影剧作20多部,且都极具影响力,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其中《老兵新传》《李双双》《大河奔流》和《牧马人》等电影使他红遍大江南北。特别是《李双双》,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妇孺皆知。在越南甚至形成一句口头禅:“你不能‘双双’一点儿?”李凖根据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获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82年,54岁的李凖第8次受著名导演谢晋之邀,与李存葆联合改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为电影文学剧本。在第八届电影“百花奖”中,该片列入最佳故事片奖首位,同时还获另外三项“百花奖”和五项“金鸡奖”,李凖荣获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电影剧作家。

  知冷知热结发妻

  在电影《李双双》中喜旺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现在青年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李準说:“这句话在60年代流传得很广,我自己的婚姻就是这种形式。我们是同乡,相隔4里地,3岁订婚,婚前根本就没见过面,只听说她家比较穷,长得不好看,额头比较高,眼窝比较深,大约就是‘苏小妹’那种类型。我祖父还安慰我说,你岳父是方头大耳,闺女一定错不了。”

  在兵荒马乱的1945年春天,李凖才16岁,父亲为他仓促完了婚。新婚那些天,李凖记忆犹新:“那几天,我对她说不上有什么感情,只是可怜她,每天早晨要早起做饭,因为没有钟表,吓得她不敢睡觉。一大口锅连饭一起很重,她要端上端下。但当时我有一种直觉,这个小丑丫头一定能和我在风雨坎坷中过一辈子,她将是我生命的同行者。”

  因为李準写《李双双小传》时用了妻子的名字,所以他妻子只好改名为董冰。董冰是个记忆力极强的人。李凖说:“30年前我哪一天去北京,哪一天回家,我母亲哪一天生病,哪一天请医生看……凡此种种,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读书,在她养着6个孩子的10年中,居然把从高小到初中的语文、历史全部读完了。我一共给她买过4本字典,几十年来都翻成了碎片。她还每天练写钢笔字,我们家大小纸片都被她写得密密麻麻。中外小说她居然读了上百部,还能背出几百首唐诗。”

  结婚以来,不停的忙碌成了董冰生活的全部内容。多少年来,她的手就没离开过针线。她为丈夫和孩子们的前途尽心操劳。然而在繁重的家务之余,董老也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这双从未拿过笔杆的手开始尝试写作了20多万字的书稿。直到搁笔那天,丈夫和孩子还都不知道这事。

  在过去的艰难岁月里,董冰成了李凖的精神支柱。她用一颗温柔、善良的心,给了李準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由于创作《黄河东流去》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上世纪80年代初,李凖累倒了,高血压、糖尿病,然后到1985年夏天,他患脑血栓住院达半年之久,董冰又成了他的“保姆”,吃饭、穿衣、理发、洗脚、量血压……全靠她,有时李凖写稿子也靠她记录。晚年时,两位老人常四处走走,几乎把国内的风景区游遍了。一对朝夕相伴50多年的结发夫妻在充实、快活地过着他们的每一天。 (晓梅)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包头举行稍麦王大赛
蒙古族佳丽争奇斗艳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