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杨金祥认为,干校对只要认真就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训,让他改变了看法。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新疆召开。等新华社发来稿件已是深夜3点多钟,当时只留下校对、付印、看大样3个程序有经验的3位老同志,早晨5点多才忙乎完回家睡觉。没想到8点钟又被十万火急地叫到办公室。当天的报纸摆在办公桌上,他一眼就看到一版头条大标题上的“传统”2字竟成了“统传”!他们几个责任者都面面相觑,张大了嘴巴,那心中的苦楚真是比3天夜班不睡觉还痛苦10倍。头版头条,赫赫黑体标题大字,“传统体育运动会”变成了“统传体育运动会”。怎么就错了呢,复印前所有人把标题都不知看了多少遍,可白纸黑字不可辩驳!说校对不认真吗,不,这是技术问题!
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杨金祥总结出遇有重大标题、重要人名、地名等一定要“点校”,即用手指点住字指一个念一个,看准一个过一个。用了这种方法之后,这样的差错就很少发生了。
从那时起,杨金祥一方面吸取前辈的工作经验,一方面留心收集报纸见报的典型差错,寻找校对工作的规律。对于校对的方法,他是这样认为的:校对和阅读书报虽然都是读,但差异是很大的。通常的读书看报是线性阅读,思维的方法是只注意句子的意思,眼睛并不落实到每一个字上;而校对是点式阅读,思维的方法不是句子的意思,而是阅读时眼睛落实到每一个字上,这样才能辨别出每个字的对错,相反对句子的意思则不那么注意。有时校对人员一天工作下来,问其校对的文章内容时,往往记不清楚,脑子一片茫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看报是“得义忘形”,而校对文章则是“得形忘义”。
多年来,杨金祥将自己的校对经验写成了论文,其中《总编辑要把编校质量抓得很紧》(收入《第二届韬奋奖》文选),《痴心校对终不悔》等,文中有些观点如“加强硬件建设”“注重积累”“对出现差错或违反工作程序一定要抓住不放”等等,对现在如何做好校对检查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坚持看到第一张报纸, “苦是真苦了,但每天能把一张‘干净’(无差错)的报纸奉献给读者,我也就乐在其中了。”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有一位老者总是绕着内蒙古日报社(旧址)办公大楼前街心公园跑步。在街心公园旁的馄饨摊主常常这样对吃夜宵的出租车司机说:“这老头可神了,报纸上的错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每天一跑步,报纸就要开印了。”
这位夜半三更锻炼身体的老头就是杨金祥。1991年后,杨金祥开始校阅一版大样,这比校对责任更加重大,特别是《内蒙古日报》由铅印改为胶印,并由铅排版改为激光照排,人们欣喜地践行我国印刷业的这场革命时,由于初期的操作技术问题,大段文字丢失、文图不符、付印后发为原始版样等等的事时有发生。为减少并杜绝这种现象,杨金祥决定留下来看到印出的第一张《内蒙古日报》。报纸从付印到印刷,中间至少间隔二三个小时,他就在这段时间以这样颇为意外的方式锻炼身体。
而在这段时间,发现了不少重大差错。
一次制版车间正要制版,发现美术画刊付印样上有块比火柴盒还大的空白!杨金祥想,绝不能开天窗印报!那时通讯不方便,大部分人都没电话,无法联系。他问了几个人,打听到该版责任编辑的大约住处,就黑灯瞎火地去敲门,结果敲了几家都不对,再敲门想问问知不知道那编辑的住处时,被大骂了一顿,只好怏怏地回来。怎么办?忽然急中生智,找个报花放上,于是就在大堆的废胶片中找了个比较适合版面内容的报花放了上去。
1994年元旦凌晨两点多种,制版车间制版时发现少了两张图片。这事不找该版的责任编辑不行。那天正好下大雪,雪深、天黑、路滑、风大,只能步行去找,可偏偏责任编辑不在家,大半夜在风雪中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才想法拿到编辑办公室的钥匙,按说明总算找到了图片,等出报时天已经亮了。有人看他这样辛苦与委屈就跟他说:“何必呢,又不是你的工作,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杨金祥憨憨地说:“苦是真苦了,但每天能把一张‘干净’(无差错)的报纸奉献给读者,我也就乐在其中了。”
说起杨金祥发现报纸重大差错直接“命令”工厂停机还有一段故事呢。作为一版审校,他是没有权力指挥印刷厂的。报社汉编和印刷厂是两个部门,报纸开印后发现重大差错,他会立即请示值班社领导,社领导做出停机决定给印刷厂领导下命令,再把命令传达给车间工人停机,这样一圈下来,至少也得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这段时间报纸就会印出去一两万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报社党委会专门做出决定:杨金祥要求停机立即停机!
1997年,香港回归时四版头条标题应为《自治区领导集中收看首都各界庆香港回归实况》,印报时“收看”二字丢掉了,成了《自治区领导集中首都各界庆香港回归实况》,发现时已印16000份报,及时改正作了废报处理;
1999年10月16日1版头条文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错成“民族区域制度”,及时改正……
不只是一版,其它版面的标题及文中差错,杨金祥手握着这个特殊的“停机”权力,15年来,堵住各版付印之后和开印之后报纸的标题、重要领导人的名字、重要数字、图片以及严重的文字差错达5000余处,为报社挽回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
一位哲人曾说过:“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幸福的。”杨金祥是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工作,但他是幸福的,党给了他不平凡的荣誉,1984年—1985年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同年,获得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