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系,因爱圆梦。本报为贫困大学生“圆梦”行动自创刊以来年年举行,为出身寒门的优秀学子上大学助力。今年,“圆梦行动”再次如期举行,需要帮助的这5名学子,贫寒与困境并未击垮他们,反倒铸就了他们闪光的品质——坚韧、执著、不轻言放弃。如果你也为他们追逐梦想的精神所感动,请跟我们一起,为他们圆梦。助学热线:6380102,15750485150。
蒙授文科619分,2014年高考自治区第一名,带着这样的傲人成绩,道日娜从通辽蒙古族中学毕业。当记者走进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胡拉图嘎查道日娜的家,她正看着那张用努力与坚持换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脸上满是会心的微笑。走出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曾是全家人对道日娜的希冀,而这也是支撑她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动力。道日娜告诉记者,现在的她犹如站在人生道路的岔道口上,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能力是那么弱小。她对大学生活无比向往,但因家境贫困学费无着,现实的矛盾与纠结让这个19岁的姑娘无奈而急迫,不知该何去何从。
高考内蒙古第一
对于今年高考的发挥,道日娜称很正常,把平时的所学都熟练地运用到了考试中,而取得的成绩也在她的意料之中。“高考结束之后我就进行了估分,当时估计应该可以取得600分左右,而当查分那晚听到语音播报619分时,我很激动。”成绩出来时,道日娜并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在自治区的排名,第二天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她才知道自己是全区第一。“对于这个第一名我很意外,因为我觉得今年大家考得都不错,所以从来没敢妄想过自己会是全区第一名。” 道日娜的父亲宝音吉力根告诉记者,道日娜从小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很强,三年级的时候就离开家在外读书,想家了也不会说,特别坚强,而女儿有今天的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女儿平时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每年放假在家的时间都很短,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学习基础都会留在学校复习。而这些年,女儿的学习也从未让我们操过心。”
贫寒家庭供出2名大学生
茂道吐苏木胡拉图嘎查约有100户居民,因为土地沙化严重,土壤内养分很少,所以种在地里的玉米每年产量都很低,因而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养牛为生。“紧靠家里这些地的收入根本不够供孩子读书。今年6月,大女儿刚刚毕业,道日娜紧接着又要上大学,这样一来,家里用钱很紧张。每年孩子开学,是家里最急用钱的时候,那时秋黄不接,家里的牛也卖不上好价钱,如果不去借钱,根本无法给孩子交上学费。”宝音吉力根说。采访中记者得知,由于家里条件有限,道日娜姐姐大学期间的学费全部是贷款,几年下来将近25000元,至今还没有还。“大女儿已经毕业,贷款从今年开始就要算利息了,而小女儿马上又要上大学,一开学的学费加上杂费就要近1万元,又得想办法了。”宝音吉力根无奈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道日娜的父亲因患有心脏病,重活、累活都不能干,家里的大部分劳务都要靠其母亲。早上4点就要去放牛,中午快12点才能回来,短暂休息后又要接着去放牛,天色暗下来时才能回家,道日娜的母亲日复一日地在重复着这样的活计。这些事被懂事的道日娜都看在了眼里,她只要一放假就会帮着做家务,只是父母特别重视且不忍心耽搁她的学习,从来不主动叫她做。
生活费省下来只买书
成绩优异的道日娜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记者在道日娜家东屋看到,深绿色的旧书柜里满满的都是书,除了学校所发的课本外,还有文学名著、各类辅导书等。宝音吉力根说:“道日娜从小就爱看书,虽然家里条件有限,但只要女儿有喜欢的书我都会给她买。我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她除了吃饭和购买生活必须品外,省下来的钱全都买了书。作为父亲,我支持孩子这样做,读书是个好习惯,而且读书对她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能拓宽她的知识面。”
一人升学全村骄傲
淳朴的小村庄里出来一个高考全区第一,这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全村村民的骄傲。说到道日娜,胡拉图嘎查村支书朝格图说:“村里出了一个高考状元,我们村里人都跟着高兴。道日娜家世代重视教育,道日娜的父亲当年就是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与大学失之交臂后,他更是倾尽全力培养两个女儿读书上学。道日娜的父亲有心脏病,母亲常年放牛,农村家庭供两个孩子上学确实不容易,姐姐刚毕业,妹妹紧接着又考上大学,接下来这四年,他们夫妻俩又得受累了。”
“大学是全新挑战”
道日娜的高分成绩让她报考的选择多了起来,起初,她想上北京大学,但由于专业的原因道日娜放弃了北大,经过仔细考虑,她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保险学专业。之所以要选择这个专业,道日娜说:“我觉得人生需要挑战,报考保险专业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觉得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不去尝试、不去拼搏就不会有进步。”对于大学,道日娜说:“进入大学后,我首先还是要以学习为主,除了用功读书外,我想勤工俭学,为父母减轻负担,毕竟父母这么多年供我和姐姐上学不容易,我不想他们太累。 ” 记者乔颖军赵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