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关注民生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转改大赛·见闻】巴彦霍德我的家 
 

 “牧民到农民的转变,就像你非要让一个食肉动物吃草一样,那不是要饿死它吗?”石名颜曾为此苦恼得睡不着觉。

  几年前,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263户牧民从阿拉善左旗沙地里的哈什哈苏木搬到了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

  如今,像石名颜一样的牧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习惯了当经理的生活

  中午刚下班,达赖两口子就忙活着在厨房做饭了。夏天的阿拉善,午后已是出奇的热,达赖一家人吃完午饭,总会懒洋洋的在阴凉的房间里小憩一会儿。

  说起6年前,达赖不愿意去回忆。

  那时,一家人生活在牧区哈什哈苏木,在沙地里生活的一家人,用水得到几里外去拉,一天就那么几个小时能用上电。想走出沙漠买趟东西,要一路颠簸坐5个小时的车。

  这个靠100多只羊和20多只骆驼维持生计的家庭,一年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艰难地维持这个上需养母、下有读书儿的家庭。

  2007年前后,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263户牧民从哈什哈苏木搬到了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

  现在的达赖,住上了110平米的砖瓦房,马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通了电,有了电视、电话,还接上了网络。他任职沙产业合作社副经理,主抓沙葱销售。不但有了稳定工作,还跟人合作包了2个蔬菜大棚,个人年收入就有5万多。

  “这种能按时上下班、孩子有好的学校念书、家里还有三产的日子,是我以前不敢想的。”达赖说。

  巴彦霍德嘎查为含移民在内的400户村民免费提供了60平米的砖瓦房、30平米的凉房、50平米的养殖圈舍和300平米的大院子,家里卫生间、沼气一应俱全。

  生活环境好了、压力小了,就有时间满足一下业余爱好了。达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组合——当地大名鼎鼎的阿拉善原生态“土热阁组合”,他担任主唱,还在阿拉善春晚上获得了业余原创歌曲大赛第一名。

  生活,比想象的要美。

  半路出家的“大牌农民”

  “放了大半辈子牧,你让我来城里干什么?抓瞎吗?”

  黑黑瘦瘦的石名颜今年52岁了,2008年,他怀着颗忐忑的心,极不情愿地与自家的300多只羊和2万亩草场道了别,一家6口人搬到了巴彦霍德嘎查。

  头一次生活在没有羊群没有草场的地方,一家人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干点儿啥。石名颜曾为此苦恼得睡不着觉。

  针对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嘎查党支部考虑得比村民还要多。

  “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项目参考,不管是想种地还是养牲畜,都有专家手把手地教。不但品种为我们选好了,连销路都不用愁。去年开始,我搞了9个温棚,2个种蔬菜,剩下7个棚都种了沙葱。这一年下来,我的收入比在牧区翻了5倍,你信不?”黑黑的石名颜这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单说沙葱,一个温棚1年能产四五茬,有3000多斤。夏天是淡季,5块多1斤,到了春节前后,沙葱就飙升到20多块钱1斤的价格,我一天卖出去3000多斤,还供不应求。”

  在石名颜现在的生活里,沙漠中的苦日子正在渐行渐远,按他的说法:“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大棚里忙乎,这东西可耽误不得。”

  在巴彦霍德,小沙葱种出了大产业。整个嘎查的405个大棚里,种植沙葱的占了一大半。种沙葱的村民没有不挣钱的。

  嘎查成了“富人区”

  巴彦霍德嘎查因地制宜,已经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有机蔬菜种植和舍饲养殖。

  这里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远近闻名,不仅在周边市场争得一席之地,还先后拿到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日、韩等国客户的订单。

  嘎查党支部主动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村企联建的形式集中兴建了3.2万平方米养牛基地和1400平方米养羊基地,配套建成了标准化奶站、饲料加工厂、技术服务中心、奶制品加工厂等。

  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村民提供从种养技术指导到市场营销的一条龙服务,还隔三差五地请专家给村民们讲“致富经”。

  现在,57岁的杨有礼,除了育肥羊外,还收卖奇石,每年弄个百万没啥问题。

  47岁的杨立忠,不但经营着自己的温棚,还雇了员工,搞起了蔬菜配送公司,在家当上了小老板。

  这个仅有1333口人的小嘎查,年产值已经达到了3000万元。人们开始称巴彦霍德为“富人区”了。在这个“富人区”里,平坦的水泥板路替代了原来的砂石路,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和院落,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牧民们不但有各类保险,还享受着草原奖补政策,连孩子们上学都有校车接送……

  采访中,记者曾多次问到同一个问题:再回到沙漠里生活,你们愿意吗?牧民们的回答很简单也很一致:“不愿意”。岁数大一些的还会补上这么一句:想了,就回去看看……

  (记者相恒义 郑学良 梁亮 刘宏章)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废纸变花瓶
草原上的牧民那达慕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