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英才”工程中,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和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着力解决人才集聚问题,围绕各盟市主导产业,依托各类园区和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努力打造与当地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三大平台”就像三棵擎天大树,引无数“凤凰”来栖。
“我出生在鄂尔多斯,现在鄂尔多斯又给了我一个舞台,我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回乡创业的国家第八批“千人计划”入选者阎文斌博士质朴的话语中饱含深情。作为国际知名的气体分析仪器专家,阎文斌以前在美国、加拿大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激光与激光光谱分析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申请了多项专利,创造出多个世界首创成果。2010年回国探亲时,阎文斌被东胜区政府出台的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机构政策所打动,决定回国为家乡服务。他带回了国际领先的高灵敏度激光微量气体检测仪项目,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几年过去了,阎文斌对当地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细致完善的创业服务深有体会,主动联系在美国的同学、朋友来此创业。
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培育自治区级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6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个,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新建院士工作站32个,引进两院院士47名,与建站单位人才团队联合开展科技合作攻关项目74项,投入研究经费6.4亿元。无数像阎文斌一样的“凤凰”落在了自治区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上。
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是“草原英才”工程打造的另一个重点。在“先行先试、科学谋划、重点突破、稳妥推进”原则下打造的呼和浩特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包头市稀土高新区、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自治区级人才改革试验园区,更是“草原硅谷”上人才聚集的洼地。
由“草原英才”谭春青博士领衔的鄂尔多斯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座落于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他带领的鄂尔多斯市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大规模先进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工业节能技术研发等工作,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现应用和产业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发明人,谭春青原创性提出了超临界空气储能技术,为实现超临界空气大规模储能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2013年研究所通过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的评审,被认定为国家级能源研究中心,将获得国家7000万资金资助。另外,研究所还将从当地获得资金补贴,因为鄂尔多斯市2013年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不低于3亿元的定额补贴资金。
像鄂尔多斯市一样,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制定了“人才精英计划”,着力打造以稀土人才、IT人才为支撑的9支特色人才队伍,并建设人才数据库,积极打造引才聚才的产业平台。呼和浩特市留创园2013年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服务支撑3项举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2人,注册企业26家,注册资金1.6亿元,引进获得国家专利技术9项,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个。
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自搭建以来,借助北京在科技、人才、教育、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10个重点领域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充分利用京蒙对口帮扶合作每年1000万元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我区开展了广泛的人才培训项目,其中2013年当年就培训我区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次。与此相对应,首批北京来我区挂职干部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第二批50名干部已经来到我区挂职。
利用两地人才交流合作的契机,我区还在北京组织人才推介等活动,拓展引智引才的有效渠道,加大北京高校、产业园区与我区各类园区、基地共建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力度。北京大学工学院包头研究院已申请专利29项,涵盖装备制造、环保、能源、材料等方向,现有专利通知书29篇,并有6项专利已经授权。(记者 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