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难”与“赚钱难”,难在何处
“高峰时打到车得靠运气,雨雪天能打到车简直就是中大奖!”在我市某单位工作的张亮说:“好不容易碰到辆亮着灯的空车,看见你招手,他根本就不停。”
采访中记者发现,的哥虽然辛苦,但很多乘客并不买账。微信上流传的“师傅您去哪儿我就去哪儿”的调侃,也许道出了很多人对出租车拒载的无奈和不满。
在我市一家公司做销售的马晓娟,经常要到包头和鄂尔多斯,每次从外地回呼后要打车回家。“火车站附近黑车很多,一见人就围上来。”马晓娟说,一些正规出租车司机也常搅和在里面,要价跟黑车一样高,“有的司机单客都不拉,必须得凑齐同一方向两三个人才出发,价格一分都不少。”
“的哥疲惫不堪,乘客照单付钱,唯独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所有人稳赚不赔。”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认为,现行管理体制下,出租车行业已陷入困局,“要解开这个结,就要增加出租车供给和降低管理费用。”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区现有出租车5568辆,而城市人口数量是200多万,每1万人平均有出租车26辆,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人均出租车数量不是很高。而且,自2010年至今,我市市区没有新增一辆出租车。但是,这期间我市人口在不断增长,因此,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事实上,我国法律并未禁止个人经营出租车。”内蒙古诚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家毅告诉记者,根据原建设部和公安部1997年联合颁布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中有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可获得出租车经营权。然而,一些城市实际上是限制个体出租车发展的。
“给自己打工不交‘份钱’?想都甭想!”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政府部门不放开牌照,也没人受理啊。”
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出租车司机根据工作时间不同,每月需要缴纳的“份钱”在4000至6000元左右。有相关企业表示,这部分钱中包含车辆折旧费、司机五险一金、福利费和油补等支出,最后企业到手的钱也很有限。但对此说法,很多的哥并不认同。
的哥王师傅告诉记者,他每个月“份钱”就近6000元,这其中公司替他缴纳的各类保险加在一起也就100多元,还没有公积金,很多公司的出租车司机与他的处境相仿。
据悉,呼和浩特当前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1997年出台的,18年来油价一直飙升,但打车价格却“稳如泰山”。而这次调价听证会则被视为是时隔18年之后,我市出租车首次调价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