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让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生动展现,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风向标。平等从个体本位的角度出发,将自古以来广大百姓最高价值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升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等二字拥有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最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二,什么是平等?
平等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生动展现和最核心问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鱼水情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国家主权胜利、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最根本保障。事实上,群众路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强调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或各行各业人际关系的平等,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搞调查,讲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百姓的意见与建议,与百姓打成一片。当今,一些领导干部滥用党的威严,大搞特权,严重损害了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使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将平等二字写入核心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将群众路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然,群众路线同样强调利益分配的平等、参与机会的平等,这些将在核心价值观平等二字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书写。
平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中国儒家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朝韩愈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平而后明、明而后清”的治国之道,到寻常百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铮铮傲骨,都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对于平等的呼唤与追求。在中国的佛学里,也强调“平等”,叫做众生平等,而佛教中所指众生范围则更为广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众生平等”之理论可以推演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既强调人与人没有等级尊卑之分,人人平等;也强调国家与国家不论富强还是积弱,都应和平相处、平等对话;也强调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掠夺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
第三,如何更好践行对平等的价值追求?
正如上所说,平等的外延十分广泛,它涉及国家的平等,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主权与地位;涉及社会的平等,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会参与的平等;涉及到人格的平等,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人格尊严、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立足于民族之林、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与其他国家平等协商对话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的分配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制定保障广大百姓平等参与的社会规则,保障个人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同时,要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领导干部必须将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去完成,消除特权,在全社会树起平等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