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公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取向是公正。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平正义提到全社会首要价值取向的高度。当下,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平衡利益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大局、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二,何为公正?
公正,顾名思义,是指公平与正义。我们先从公平二字说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字就含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在金文、甲骨文中“八”“口”两个字符构成“公”字。“八”乃“分”也,“口”乃“大瓮口”也。此外,在甲骨文中,“公”最初则为“瓮”的本字,所谓“瓮”是人类文明之始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最早用陶土烧制而成。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那个负责分配器皿中食物的人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因为他决定着食物能否分配均匀,关系到每个人的“一日三餐”。我们说这位“掌勺人”拥有最初意义上的“公权力”。所以一想到“公”字,总会与官方、政府、公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分配,强调平均。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平二字的外延越来越丰富,并升华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探讨“正义”二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谈到:“正,是也,从一,一以止。”把“正”定义为“是”“对”。《诗序》中写道:“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其中的“雨无正”是指雨不适宜、雨量过多的意思。“正”字解释为“合适”“适宜”。在此,我们将正义解释为在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中,被认为是适宜的、能够被众人所接受的社会准则或者说社会规则。当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中国缺乏公正,尤其是公平,原因则是中国历来充斥着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因此,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公平。事实并非如此,在西方,公平二字翻译为“fair”,是指事件参与者拥有制定规则的平等权利。西方的“fair”更多层面是一种“私平”,事件参与方则是指代私人,指代每一个参与主体;另外,只要规则制定公平、参与方自愿,那么其过程和取得的任何结果便被认为是公平的。因此,中国的公平是一种“社会公平”,更强调“大同社会”,它和官方、政府、公家紧密联系起来,这并不代表因此就不存在公平;而西方的公平更多强调独立的个体,强调规则的制定。这也许也是中国社会事事诉诸政府、大政府小社会形成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如何更好地践行公平正义?
公正二字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道德规范一脉相承。“公”是国之为国的社会性要求;“义”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从《墨子·天志下》中的“义者,正也”、儒家的“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到《荀子·赋篇》中的“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贾谊《新书·威不信》中的“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无不体现了历代国人对公平正义的孜孜追求。通过对公平正义这两个词汇的系统解读和我国古代“公平正义”观的梳理可以看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定是崇尚公平正义的国度。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公平正义离不开政府有所作为,从政治层面,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对于每个公民而言,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公平正义是诚信之本、友善之根,每个公民都应该有担当意识,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赋予奉献精神,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