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9月4号,《内蒙古日报》刊发了《地不再那么种羊不再那么养》的文章。文章为我们描述了我区农牧业发展的13幅影像。那么,如何解读这些影像?我区的农牧业距离完全的现代化还有多远?还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盖志毅: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要对农牧业现代化有个更深的认识。这些影像告诉我们,农牧业现代化,一个呢就其组织形式,它是和小农经济对应的,往往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组织形式。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看,他体现了一种集约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幅影像的后面都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就经营农牧业的主体来讲,很多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牧民,而是我们说的现代职业农牧民。所采取的技术,无论是工业技术还是农牧业技术,也是最新的或者比较新的技术。从外观的表现来讲,有比较大的规模,叫规模化;有和工业或商业比较密切的联系,叫产业化。再往开扩,它就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四化”联动,密切联系。
主持人: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模化,有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实现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连线乌海记者站站长于海东,请他介绍一下乌海葡萄种植业的情况。
(电话连线)于海东:乌海是一座工业城市,一产规模小,但乌海主打特色牌,全力推进以特色葡萄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化步伐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目前,乌海葡萄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万亩,葡萄年产量1万吨,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在政府至今连续12年对葡萄产业给予补贴扶持的情况下,乌海现已基本形成葡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产业链条,全市涉及葡萄产业的企业30多家,实现了三个产业协调互动,葡萄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葡萄酒7000多吨。同时,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也已起步,现有两家国家级、两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产业呈现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的发展态势,为农区居民创造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于海东
主持人:高总,请你介绍一下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的整体情况。
高常胜:要说农牧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农牧业现代化。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的表述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我们自治区的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全国一样,已经到了一个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
从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看,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自治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几组数字来说明一下,一个是自治区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554.6亿斤,取得了“十连丰”,进入到全国粮食产量大省的10强,列第10位。自治区畜牧业发展保持了“九连稳”,2013年自治区牲畜存栏1.08亿头只,连续9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而且我们自治区的羊肉、鲜奶、羊绒产量都居全国首位。二是自治区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有国家级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的龙头企业有556家,还有数千家的盟市级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全区的农牧业产品的加工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还带动了100多万农牧民就业。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自治区除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的支柱产业。第三,农牧民收入取得了“十连快”,特别是近3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城镇居民纯收入的增幅。第四,农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除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以外,还孕育而生了专业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等新型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区农牧业合作社达到了3.3万多家。所以从总体上说,这些年我们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成绩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