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书写传奇
9月8日,锡林浩特市,大型马文化综艺演出《千古马颂》彩排现场,演员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现场导演的声音通过麦克风被放大到每一个角落。
《千古马颂》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新近亮出的大手笔:导演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导演穆青,参演人员近200人,参演马匹100余匹。这场演出以成吉思汗战马的故事为主线,以弘扬蒙古马的精神为内涵,辅以马术和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场面宏大,被认为是驻场演出的力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他们在保证文化惠民演出的同时,主动向市场要效益,2014年频频做出大动作:6月28日,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表演的舞台剧《敖包相会》精彩亮相,以贴近生活的故事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这部作品也是该剧院成立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7月9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为主办方之一的首届中国·国际呼麦大赛颁奖晚会暨2014中国·满洲里国际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籁盛典”在满洲里举行,历时近一周的比赛,吸引了来自中、俄、蒙、美、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150余名选手参赛……
小剧场市场探路
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国有文艺院团推向了市场。
走进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仿佛走进了“练兵场”,小剧场、排练室里被“占领”,走廊、办公室里都有人在排练。“近几年,漫瀚剧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但却在本土的演艺市场‘水土不服’。我们既要社会效益,也要走市场之路,要靠作品说话。”副院长丁振刚说。
在包头市民族歌舞剧院,院长崔向东说,“文艺团体改革的难题是人员进出口不通,老演员占着编制,年轻演员进不来,进来了待遇不高又留不住,我们必须寻找其他的方法。”面对发展困局,该剧院打破瓶颈,面向全国招聘了一批年轻舞蹈演员,集中力量排演了一些晚会型舞蹈,效果甚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选择也呈多元化,话剧这种剧场艺术形式遇到了新的挑战。”内蒙古话剧院副院长李建平说。如今内蒙古话剧院正在进行适应市场这一课题的探索:力推小剧场话剧。不久,《触不到的恋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二货》《九月九的九儿》3部作品一经推出,票房收入便近60万元。
乌兰牧骑惠民演出
年补贴1460万元
8月25日,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正在按照既定项目进行着。库伦旗的格日勒正在安代广场看演出。她说:“这是近几年我们在库伦旗看到的最精彩的演出。”
在演出现场,自治区文化厅文艺处处长斯钦达来说:“自治区已经正式设立了对旗县乌兰牧骑惠民演出的补贴资金,总金额为每年1460万元,对乌兰牧骑下乡演出进行经费支持。”
目前,乌兰牧骑已经有74支队伍2800多名队员。其中,68支乌兰牧骑配发了流动舞台车,有的旗县还购置了下乡演出交通车。58支乌兰牧骑有单独的办公场所、排练厅和小剧场,演出设施设备也比较齐全。鄂尔多斯市7个旗的乌兰牧骑排练厅都达到400平方米以上。
良好的机制体制激发了乌兰牧骑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据统计,2012和2013年,有46支乌兰牧骑每年基层活动在3个月、演出90场以上,其中有30支超过4个月、演出100场以上,并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本届艺术节确定,每支乌兰牧骑每年要推出一台自编为主、适合基层的文艺剧(节)目,每年每支乌兰牧骑必须深入本旗县农牧区基层活动4个月以上,演出100场以上。”斯钦达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