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圆梦美丽内蒙古
1、农民有了自己的林业资产
九曲十八弯的八素台河在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蜿蜒流淌。车行山路上,宛如行进在一幅徐徐展开的图画里,漫山遍野的果林葳蕤苍翠。
来到被果树包围着的村民王树春家,他端出一盘红红嫩嫩的富硒苹果给记者品尝。“吃起来又甜又脆吧!我们这里的果子很好卖,市场上供不应求。”2009年,宁城县果树科研单位将富硒技术引到了王树春家种的4亩果树上进行实验。秋后实验发现,富硒苹果技术非常成功。当地村民由此开始种富硒苹果树。
柳树营子村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小村,当地流行一句顺口溜:“种一坡,收一撮;吃一顿,煮一锅。”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全村2000亩坡耕地全部落实到户,栽上了果树经济林,去年700亩已进入挂果期,年收入70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现在,不仅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了我们普通山里人家,小轿车也成为一些林果大户出行的代步工具。”村支书白银江自豪地说。
在柳树营子村的带动下,小城子镇苹果基地已达到2.4万亩,成为赤峰市有名的林果基地。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民有了自己的林业资产,林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快速致富的喜人景象。全区林地立体开发、设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效益突出。2013年,全区农牧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达到470元,个别地区达到千元以上。
2、投资生态有前途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万亩草原项目所在区域,以往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砂石裸露,自去年建成后彻底换了模样,夏季来到这里的客人无不为眼前绿草繁茂、蝴蝶飞舞的美景所感叹。“这里已经完全达到了草原沙化过程中恢复生态原貌的技术要求,重现了中国古诗所描绘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被称为滴灌之父的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的AlonTeichtal赞许地说。
这种巨变源于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功修复,而其开创的“草原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由此为业界所知。
蒙草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区内第一家生态环境建设上市企业。蒙草公司长期引种、驯化的蒙草植物已有160多种,2013年蒙草节水抗旱绿化植物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与此同时,蒙草公司以生态修复为基础打造纯净生态产业运营平台;通过建立“草原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市场提供优质的生态修复和牧场建设种子;依托优质草种和科学种植管理规模化生产牧草。今年上半年,蒙草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3亿元。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来到蒙草公司,让公司全体员工备受鼓舞。他指出,绿化只搞“奇花异草”是不可持续的,要走一条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时至今日,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公司考察时的情景,蒙草公司董事长王召明仍十分激动:“我区正在加紧建设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积极投身自治区生态建设,在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建设美丽内蒙古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生态领域。全区1023家林业产业加工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就达1014家,占全区林业加工企业总产值的92.8%、总销售收入的98%。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区生态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3、携手闯市场
2014年9月11日,2014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进行公示,巴彦淖尔市苁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出现在名单中,这是该合作社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后的又一利好消息,合作社1000多户农牧民闯市场的“底气”更足了。
在漫漫黄沙和狂风中屹立的梭梭具有固沙、治沙功能,其根部寄生的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是名贵养生保健药材,最贵时1公斤能卖到500元。而人工栽培梭梭和接种肉苁蓉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苁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辐射5个旗县区、11个苏木镇、40个嘎查村,依托当地苁蓉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合作社农牧民在乌兰布和沙区种植梭梭及苁蓉,增收致富的效果明显。
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是我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工作。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69个,累计达到391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64个。(记者 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