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民族教育摇篮”的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中,虽屡迁校址、数易校名,但始终薪火相传,文脉不断。这所百年名校,秉承“仁爱、诚信、博文”的校训精神,绘就了一幅民族教育事业的辉煌画卷,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典范。
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始建于公元1911年。学校旧址因位于海拉尔河畔那日斯图陶海衙门旁,曾被称为那日斯图学校。建校初期,学校开设了满文、蒙古文、汉语文、数学、珠算等科目。每年6月,牧民搬迁到夏营地时,学校追随着牧民,在夏营地支起蒙古包给学生上课,“马背上的学校”得名于此。
百余年的历史变迁,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从建校初期无固定校舍的私塾式学堂,发展成为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校本课程教研与民族教育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民族学校。该校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创始人呐速根和一批又一批贤哲名师,共同奠定了百年名校辉煌的基石。
“仁爱”,即教师热爱事业、热爱学校、关爱学生,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敬爱老师家长、友爱同学;“诚信”,诚即做人的基本准则,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信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包含了树立信心、诚信立业、坚定民族信念的含义;“博文”,则代表着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现任校长海峰这样诠释6字校训的含义。
虽经百年风雨,热爱事业、热爱学校、关爱学生的校风,却深深扎根于每位教职工的心中。他们把爱倾注到每一名学生身上,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该校2009年成立了校园红十字会,并建起呼伦贝尔市首家校园“爱心超市”。超市营业当天,收到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的价值1.5万元的衣物、文具、玩具。“爱心超市”成立至今,坚持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衣服和学习用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同一个蓝天下茁壮成长。
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把“仁爱”植入学生内心。玉树大地震,全校师生捐赠善款6800多元,学生们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零用钱都捐给了地震灾区;家境困难的学生秀莲摔伤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全校师生为她捐款1万多元;品学兼优的哈丽雅同学不幸患上白血病,全校师生伸出援手,捐款3万元。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小学生学会诚信、坚守诚信,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该校坚持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信美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更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这些年,学生们捡到手机等物品后主动交到学校的事情不计其数。
新的历史时期,该校着眼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2003年以来,陆续创办的蒙古象棋班、马头琴班、小小乌兰牧骑、小搏克队等课外活动小组以及民族手工艺、蒙古包结构、马具制作、民俗风情等校本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如今,学校的蒙古象棋队、马头琴队、小小乌兰牧骑各有40多名成员,蒙古象棋队还多次在全市比赛中获奖。丰富的课外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培养出的3名自治区理科状元当年都是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
2008年起,学校将每周四确定为纯蒙古语日。这一天,教师和学生都要穿着民族服饰上课,在校园里见面都要使用蒙古语交流。民族教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汲取着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百年风雨沧桑,百年砥砺奋进。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仁爱、诚信、博文”的校训,凝聚着园丁们的辛勤汗水。这汗水早已化作甘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浇灌着草原上的花朵,让无数学子从这里开始人生的远航。(记者 吴青兰 通讯员 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