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与人之间充满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园区也不等于城市,单纯工业城市是命运最堪忧的城市。
自治区党委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创造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机会,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发展路子。
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的内蒙古,将摒弃低端城市化、工业化老路,让产城更深入地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家门口有工厂 打工无需再离乡
不久前,在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打工的张倩搬进了城里的新房,爱人又在当地就业局的帮助下进了他所在的阜丰生物公司上班。夫妻团聚了,每月还有7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夫妻俩原是扎兰屯市谷力沟村的村民。从2009年起,张倩就常年到外地打工,不仅收入不稳定,还很难照顾家人。随着一批特大型企业入驻扎兰屯,推动了当地产业化发展,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据了解,目前扎兰屯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安置就业超过2万人。该市还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像张倩这样的农民工们再也不用远离家乡外出打工了。
在产业不断聚集的城镇里,还有许多农民工们选择了自主创业。近年来,赤峰市宁城县规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和旅游风景区,作为统筹全县城乡建设的三大平台,实现了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宁城县的1个经济开发区和10个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解决了2.5万人就业。今年43岁的李春英就是产城融合的受益者,她不但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还靠卖早餐当上了小老板。
特色产业助力 小城镇快速成长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东侧的哈马太嘎查,有一个由26家企业入驻的螺旋藻产业园,它的东、北、西三面为鄂托克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周边无污染,光热资源充足。
在一家企业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的螺旋藻养殖大棚内,伴随着搅拌器的“隆隆”声,质检部部长郭彩凤介绍,每座大棚年产螺旋藻800多公斤,她所在的企业有430座大棚,各种螺旋藻精细化产品已经出口到日、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产业带动当地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前景十分广阔。
螺旋藻产业园是鄂托克旗以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让转移出来的农牧民“转得出、能就业、稳增收”的重点园区,目前已为当地1000多农牧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该旗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产城融合中不断加快。
如同鄂托克旗一样,我区各地城镇在产业聚集中快速长大。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通过兴建和林格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全县城区面积由1997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
更深入地融合 产城不再泾渭分明
赤峰市林西工业园区南区距离县城有6公里,在这里上班的利拓矿业职工张安立,每天早晚都要驱车上下班。虽然家在县城,但他却觉得自己并非生活在城市里。张安立的这种感受即将因为林西县推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而改变。
按照这一规划,林西县将新建一个8.3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就在县城与园区的空白区域里。在林西县,产业与城市不再是泾渭分明的板块,而是逐渐融合在一起的城市体。
没有产业,城市就会变成空城;没有城市,产业将会变成孤岛。产城融合,相互促进,才会赢得产业与城镇化比翼齐飞。2013年,林西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城镇化率达到41.5%。
宽阔的马路、繁华的商业区和成片的住宅区,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如今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现代都市感十足的经济科教(轻纺工业)园区,绒纺产业园、酒文化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在这里集聚,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正蓄势待发。
产城和谐发展,光有产业不够,还必须加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东胜区,2010年底已经开始运营的万正广场,现已入驻商户近600家,其自营的万正商厦和购物街日均客流量达到3000人左右。这里的人们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拥有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的内蒙古,将摒弃低端城市化、工业化老路,让产城更深入地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要抓住我区城镇化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机遇,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努力增强城镇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