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美、稳。
内蒙古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可以用这三个字简单总结。
富,内蒙古经济增速、人均收入走在全国前列;美,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取得了明显成绩;稳,社会平安指数排在全国前列。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自治区考察指导工作时,殷切期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打造经济繁荣的风景线。
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排在全国前列,但内蒙古经济如何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最为关注的焦点。自治区新一届党委政府,充分尊重民意,经调研,适时提出“五大基地”发展战略,即把内蒙古建设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以及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五个基地’的发展定位,有效引导内蒙古经济跳出‘一煤独大’的怪圈。”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
打造边疆安宁的风景线。
斯日古楞一家人在乌珠穆沁草原深处放牧。记者从满都胡宝拉格苏木开车跑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他家的蒙古包。一路近百公里,没看到几户人家。“这么偏僻的地方,你们心里踏实吗?”“我们这里安全得很!”斯日古楞开心地说。
返程路上,记者偶遇浙江背包客叶金林。他这次是和一个朋友骑摩托车来草原的。“你们晚上住哪?”“走哪,就在哪找户牧民家求租一宿。内蒙古草原遍地都是家!”
本地人住得安,外地人来得安。
在内蒙古茫茫草原上,奔驰着千余名治安志愿者组成的新型草原110联防队和草原110联防马队;边境线上,错落着百余户牧户主动发起的搜集社情民情、承担治安联防的“蒙古包哨所”……从草原到城市,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平安模式不断应运而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民间奇兵”。
打造生态文明的风景线。
额尔敦是科右中旗今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获得补偿最多的牧民。
“一下拿到50多万元高兴吗?”记者问。
“不高兴,牧民离开牧场就和鱼离开水一样。但为了草原永远的美丽,我不拿补偿也愿意。”额尔敦实话实说。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74%。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过度开垦、超载放牧等因素影响,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为此,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这些工程都得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2014年工程效益检测报告显示,退牧还草工程区与非工程区相比,植被盖度、高度和干草产量分别高出了11.95%、9.14厘米和28.53公斤亩。
打造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卓资县东壕赖村的刘东子今年考上了大学。高兴之余,家里却为孩子的学费犯了愁。东子的父亲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经济紧巴巴的。
快开学了,县政府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送来了4万元助学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不能让穷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升入普通高校新生资助资金管理暂行管理办法》。从2014年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政策,本科类一次性资助4万元,专科或高职专类一次性补助3万元。
这只是内蒙古全民幸福工程的一个方面。在过去实施“精准扶贫、消灭贫困户”工程的基础上,自治区在农村牧区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
“我们要让各族人民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早日过上多年梦想中的美好生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记者 汪 波 丁志军 吴 勇)
看,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1947年5月1日,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里,我国首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不仅意味着内蒙古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的新道路。
67年来,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得益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发展经验。全文>>>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指引下阔步前进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上世纪50年代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充分肯定自治区“长期以来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是好的”。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诞生地,内蒙古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壮丽篇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