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艺术家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武利平:“演戏要演真善美,做人要有精气神”
“真、善、美,精、气、神”是挂在武利平办公室里的6个字。“文艺工作者不光为了自己糊口,更多承担着社会责任、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文艺不光考虑金钱的输赢,更要考虑意识形态的输赢、民族精神的输赢。演戏要演真善美,做人要有精气神。”武利平告诉记者。他自11岁参加工作,到如今53岁的知天命之年,从未放松在艺术和做人上的高标准。这6个字早已流淌在了他的血液里、融进了他每一次表演和创作中。
“就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有3点认识。第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我们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文艺不做市场和金钱的奴隶,面对经济利益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方向、原则;第二,更加明确了责任。我认为这次文艺座谈会不仅是给文艺界开的会,更是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文艺这个武器在意识形态中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成长、中华民族的前进。因此,我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髓,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更加努力推进本土文艺事业的发展;第三,吃了定心丸。我们的地方戏处于文艺市场的边缘,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文艺,能够坚守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从事地方戏的也很少,要想传承本土文艺、发展地方戏就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次文艺座谈会可以鼓舞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入地方戏,我也更加坚定了传承本土文化的信念,努力发展和弘扬我们的二人台艺术。”武利平意味深长地说。
自2011年担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以来,武利平为发展和弘扬二人台艺术提出了“三个一批”的创作原则:挖掘和整理一批传统二人台剧目;新创一批现代二人台剧目;平行移植一批全国优秀剧种的地方戏、传统戏。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打造的“魂牵梦绕二人台”是把传统二人台用现代的视觉进行演绎;“交响乐二人台”是用西洋乐演绎传统地方戏;“天地人和漫瀚调”是挖掘了内蒙古独有的、蒙汉各族人民共同的、二人台的姊妹艺术。
最后,就区内地方戏发展现状他提出了编创人员少、创作队伍薄弱、演出剧场少,因而不能满足群众观戏需求等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多建些群众进得起的剧场,特别在城乡结合处建些简易的、廉价的剧场,让普通老百姓看得起戏。(见习记者 刘燕杰)
武利平,1960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县。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表演系主任。主要代表作有:《摘花椒》《喜上喜》《卖油》《光棍汉与外来妹》《西口好人》《北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