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问政于民知得失 问需于民知冷暖——四子王旗扶贫攻坚的温情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4-11-20 11:32 打印本页 来源: 乌兰察布新闻网  
 

东八号乡头号村成为四子王旗“十个全覆盖”头一号。特约记者宋晓军摄

  “只要精神不贫困,贫困就是暂时的。”

  行走在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十里八乡,这句话时常响在耳畔。作为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到内蒙古工作后下乡调研的第一站,这个国家级扶贫重点旗县如沐春风,大踏步地迈开了坚实稳健的脱贫步伐。

  “王君书记的关怀,就是给我们的一剂‘强心针’,大家的心劲和干劲比任何时候都要足!”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头号村农民胡二威讲述着1年来的发展变化,说到激动处,忍不住“腾”地站起来:“别的不说,这‘十个全覆盖’真正了不起,从住房到修路,从生产到生活,啥都给咱打算周全了,你说咱这心里能不热乎吗?”

  的确,四子王旗的干部群众无法忘记那份满载希望的深情厚意。“第一站”的鼓舞与振奋还在心间荡漾,又有激动人心的消息次第传来:2013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开展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扶贫困旗县时,王君书记又把四子王旗确定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很快,他就专程前来调研指导工作,并对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具体研究和重要指示。

  一年多来,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强力引擎带动下,伴随着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力,这里的农村牧区在改头换面的同时,经历着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一路走来,有太多的精彩值得“定格”——

  房子越盖越漂亮,配套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向城里人看齐;

  硬化的村巷和道路横平竖直,一批乡村清洁工在家门口就业,走上了公益性工作岗位;

  超市开到了家门口,“能挣会花”成了新时代农牧民生活的新标杆;

  建设规范、功能完备的卫生室建在嘎查村,近在咫尺的医疗服务让基层群众看病不再那么难;

  对口帮扶的自治区各厅局委办和企业热心援助,建学校、修公路、送科技、育人才、献爱心……既有雪中送炭、更有锦上添花;

  过去十年九旱、不长庄稼的荒山陡坡,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加速土地流转、综合利用,摇身一变就成了生态产业开发的“金山银坡”;

  远涉重洋的优质种羊在这里落户,为杜尔伯特草原牧民建起一座座脱贫致富的“活银行”……

  初冬时节,大地冰封。然而,记者在四子王旗的采访过程,堪称一次洋溢热情的“温暖之旅”。接连而至的惠民举措,不断转化成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迁,转化成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在基层一线广为流传,让人难以忘怀。

  发展为民,必须以民生为本;执政为民,必须以民心为上。

  受到全区农牧民热烈欢迎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正是民生为本、民心为上的施政范本,也是四子王旗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主阀门”。

  方向已经明确。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答案也很明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11月12日,王君书记再次来到四子王旗,走村入户了解民生民情,肯定了当地“缺什么、补什么”的扶贫工作思路。他深情指出,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需要去开展工作,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需求。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寄真情才能暖民心。扶贫开发事业的累累硕果,让四子王旗农牧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温暖。

  “十个全覆盖”

  温暖了农牧民的冬天

  缺啥补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李祥今年64岁,是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东打花村的老住户。入冬后,他没事儿就爱穿过门前的硬化巷道,到村里的广场上活动筋骨。

  “以前一下雨,路泥得根本出不了门,天晴了出来就是一身土。你看现在这水泥路修得多好。”面对记者,李祥满心欢喜地“炫耀”着,“有广场,有锻炼的地方,这不就和城里人一样了么?”

  东打花村地势低,下雨天积水排不出去,出行困难。今年4月,该村被列入“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村,“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队入户了解村民意愿后,街巷硬化工程迅速落地。

  随着“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在四子王旗生根开花,像东打花村这样的嘎查村越来越多。遵循“政府引导、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三大原则,他们根据在村人口年龄结构、产业发展潜力等情况,对116个行政村、614个自然村分门别类,建设示范村25个、达标村105个、一般村484个,把“覆盖”的重点向广大农牧民的意愿倾斜。

  让吉生太镇德胜沟新村居民舒心的不光是住房改造,还有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以前经常停电,不敢多买电器,怕把电线烧了。”村民冀喜河说,现在终于不用操这份儿心了。如今,他家不仅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还装了抽油烟机。“我们老两口才开始享受生活呀!”冀喜河满脸的幸福。

  群众心声与项目决策的互联互通,离不开“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年初,14个工作团、122个驻村工作队在四子王旗走村入户摸底,共确认贫困人口10381户2.92万人。34名旗级领导采取“一对一”包扶的方式与34个贫困嘎查村结亲,125个旗直单位包扶87个贫困村,全旗2593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人口4721户14268人,一一制定脱贫规划,帮助筹措资金、争取项目。截至目前,22个重点贫困嘎查村获得项目资金530万元,用于棚圈、打井、饲料厂等建设项目。

  与群众意愿精准对接的帮扶项目和改造工程,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快速推进。如今,该旗“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共实施危房改造4165户、街巷硬化207公里、村村通电4147户、解决了8185人的饮水安全、户户通设备3095套、文化活动室16个、标准化卫生室12个、便民超市11个,新增社会保障10164人。

  地暖通进村火炉子“退休”了

  瑟瑟冷风穿行在山间洼地,草木深藏的村庄气温骤降。10月31日,记者来到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五营子村。推开村民张永家的门,融融暖意紧裹上来,热烘烘的房间里却看不到任何取暖设施。

  来串门儿的邻居亢凤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儿通的地暖,1户人家1年只交两吨煤的钱,火炉子‘退休’了!这楼上楼下的也没法生火……”

  联排而建的二层楼,统一供热的大锅炉……这个高标准建设的新村总投入5000多万元,仅仅占用了300万元的公共财政扶贫资金,其余都是内蒙古中峰集团投入的。

  这是四子王旗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村民自愿、政府支持、公司实施,结合土地流转、生态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村民将耕地按每亩每年260元的租金流转给企业30年,还能从企业领取每年3000元至5000元的生活补助,投劳出勤另有薪酬。此外,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每年能从企业领取2000元至5000元的助学金。

  乍一看,真令人不解:不长庄稼的贫瘠土地为啥如此吃香,这企业真是个“贴钱单位”?中峰集团董事长杨占峰笑了:“虽然这儿是我的家乡,但如果一直贴钱,我们也贴不起。公司计划先解决村民的收入来源,将这方水土保护好,等生态恢复后再从事野生药材引种、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生态产业开发,这可是朝阳产业!”发动社会化扶贫的力量,融入多元化的资金与项目,为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发挥各类项目资金的“整合效应”,则让扶贫开发的成效更加突出。

  在四子王旗的第一个“扶贫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示范点——东八号乡头号村,乡党委书记成光辉说:“这个村一共投了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安全等10多个项目,总资金580多万元,今年又投资30多万元,建了标准文化室和卫生室各一处,短短一年就从破破烂烂的落后村,变成了新农村示范村。”

  据统计,今年四子王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共投入资金3.52亿元,整合危房改造、街巷硬化、人畜饮水、卫生室、文化室等项目资金2.78亿元,群众筹资筹劳和社会筹资0.74亿元,让14个苏木乡镇40个嘎查村受益。

  产业化扶贫

  带动生产方式新变革

  澳洲飞来的“移民羊”过得咋样?

  饮水槽里结了冰,虎背熊腰、四肢短小的黑头杜泊羊就像戴着一顶顶黑色棉帽,在宽敞的圈舍里悠闲地散步。

  这里是杜尔泊特草原深处的一个纯种杜泊羊饲养基地。坐在中控室里,视频监控系统的画面实时呈现着每个角落的情景。“这个羊的待遇当然不一样!”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的布和朝鲁告诉记者,从澳大利亚乘坐包机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些“移民羊”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布和朝鲁是巴音嘎查党支部书记,也是包机进口纯种杜泊羊的赛诺牧业公司的原始股东。他介绍,在旗委政府积极推进杜蒙肉羊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下,公司今年从澳大利亚进口优质纯种杜泊羊1280只。“它们的第一批后代很快就要出生了,由本地蒙古羊做‘代孕妈妈’。”布和朝鲁说。

  这些“移民羊”和它们的子孙后代,将成为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的“活银行”。在养殖基地,承包经营500只胚胎移植“代孕”羊的秦有河,今年已繁育纯种杜泊羊羔254只,全部由赛诺公司回购,纯利润近20万元。

  目前,四子王旗已经建成并启动年产4万枚的胚胎移植中心,通过胚胎移植生产种羊2万只。生产方式的新变革,在当地牧民中间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诸如“胚胎”“超排”“移植”等专业术语,成为他们每天都在频繁使用的词汇。

  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昔日的草场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财富。在巴音嘎查,牧民扎木苏利用5480亩草场,180只生产母羊,今年产羔270只,实现销售收入24万余元。“这么一来,不但收入提高了,而且把出栏时间提前了,羔羊只要满3个月,一断奶就可以卖了,草场恢复和休整的时间也延长了很多!”扎木苏说。

  新兴的“合作化运动”,成为帮助农牧民迅速脱贫的利器。在白音朝克图镇山丹嘎查,山丹杜泊羊专业养殖合作社共有入股社员70多户,通过代养、代育羔羊的方式,让去年包扶的5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合作社又包扶了87户。因病返贫的贫困户王杰代养合作社的200只羊后,年收入4万元,实现了当年脱贫。

  年初以来,四子王旗南部牧区的3个苏木完成杜蒙肉羊杂交改良18万只,年内可完成杂交改良30万只。通过扶持发展,已有1400户牧户直接参与杜蒙肉羊专业合作社,户均纯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

  时刻掌握马铃薯的体温

  “通过这个屏幕,可以看到所有种薯的‘体温’,一旦‘发烧’或温度过低,就要启动控制设备来调节。”工作人员介绍的这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场景,出现在四子王旗境内的中加农业产业园区。10月31日下午,记者在这个园区的种薯储藏库里看到,温度传感器时刻监测着库内马铃薯的表面温度,并将数据实时传至总控设备。在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同时,带动农牧民加入到产业链条中,和龙头企业“抱团获利”,此举既形成了产业化扶贫的新力量,又促进了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中加农业产业园区已经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的组培室、智能温室、亿粒微型薯库、日光温室及万吨种薯库已全部投入使用,生产马铃薯脱毒苗3000万株,原种6000万粒,流转土地2.4万亩,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涉及600余户2000多名农民,每户平均增收1万元。仅流转土地和用工,当地农民可从中加公司获得人均年收入8000元左右,比土地流转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0多元。

  不仅如此,一系列产业化扶贫的举措,正在四子王旗农村牧区显示出强劲的带动效应——

  建成马铃薯大中型储窖13座、60吨马铃薯储窖238座,存储能力累计达到7.7亿斤,建设万亩马铃薯、油菜籽和葵花高产示范园区4处;

  引进民丰薯业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马铃薯系列制品项目,万吨马铃薯速冻薯条和全粉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

  新增膜下滴灌3.47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51.4万亩,基本达到全旗农业人口人均4亩节灌田的目标……儿女都在呼和浩特工作,自己也常年在呼市打工,张煜玺一到农时还要赶回四子王旗老家种马铃薯,这是因为他家的45亩地今年由财政出资改造成水浇地了。“旱地每亩才产马铃薯1500斤,水地每亩最少能产5000斤,按每斤7毛钱,算算差多少钱?”他说。

  短短一年间,四子王旗农牧民跟随着扶贫开发事业深入推进的步伐,迈向了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的生活“新常态”。

  展望未来,那份源自内心的强大力量,必将引燃更加炽烈的热情,让广袤的杜尔泊特草原更加温暖!(郝斌 黄永锐 皇甫美鲜 哈丹宝力格 赵媛)

[责任编辑 魏佩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