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关注】万马奔腾快递业
 

  近日,包头市白领李云凤给北京的朋友宋佳寄了一份快递。当快递员将李云凤填写的快递单扫描到系统之后,宋佳的手机上,马上跳出了一条顺丰速递发来的信息:“您有一单快件从包头市发出。”如果下载顺丰速递的手机客户端,还可以直接查询到快件的运送状态和预计到达的时间,当她收到快件时,还可以给派件员打个分。

  目前,使用微信、微博查询快件,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在线下单、查询快件、网点信息,以及完成投诉等“口袋式”微服务已经并不鲜见。

  记者在自治区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邮件处理中心走访发现,280多名工作人员忙碌在分拣一线。邮件的装卸、分拆、运输、标号、分发、扫描等整个作业流程中,除了从运输车上卸货和小包裹分拣的时候使用了传输带,其他的业务操作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来完成,仅仅一个贴牌环节,就要3名工作人员通力配合才能完成。

  自治区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邮件处理中心主任焦艳龙表示,现在我区的快递企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大部分要靠人工作业来完成。每到快递旺季来临的时候,企业都会考虑先从人员上进行补充。未来快递企业要提升配送质量,标准化处理中心的建设是必要的。现在外地的不少处理中心,已经采用了U形传送带,邮件从进入处理中心开始,直到运输出去,全部用分拣机进行处理,这样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也能减少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力。

  自律与监管双管齐下

  战在“最后一公里”

  诱人的“钱景”,加上只需几部自行车和一部电话就能入市的低门槛,让从事此项业务的公司和经营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民营快递就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还在少年时期,就不得不与邮政EMS这艘“巨轮”以及联邦、敦豪等“超级航母”竞争。

  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多家快递公司,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拥有自己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窗口,以及独立的快件处理场地,大多仍在依赖自行车和摩托车上门揽件和投递,也很少有大场地、流水线和扫描笔等现代化物流工具的使用。

  在呼和浩特市某媒体工作的张女士给朋友寄纪念币,由于该纪念币带有货币性质,邮政速递拒绝寄送。于是张女士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某快递公司,不料很顺利地寄出了。

  “东西虽说寄走了,但心里却一点儿也不踏实。”张女士说。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管理和行业自律,随着快递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安全、价格、市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凸现,有的已严重影响了快递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自治区邮政管理局不断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集中规范、清理、净化快递市场经营环境。在做好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依法规范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批、解决行业服务问题上下了大功夫。并且,市场监管处的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市,对快递企业及营业网点收寄验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在自治区邮政管理局的不懈努力下,全区快递市场的秩序已有明显好转。

  尝到了规范发展的“甜头”,许多快递企业纷纷呼吁成立快递行业协会,以增加沟通交流渠道,加强行业自律。2007年10月,自治区快递行业协会应运而生。

  2009年4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深入实施,快递业面临的法律、政策、市场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内蒙古快递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自治区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索聪明告诉记者:“我区要全面推广快递加盖收寄验视章制度,从源头上严格进行把控,落实责任人,这将作为今年快递行业市场及安全监管的硬性措施进行推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红艳认为,快递行业的公共安全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开箱验视来保证,政府部门应通过完善的制度,让快递企业、寄件人和监管部门等各方面都负起责任。陈红艳说:“作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细则,对于一些难以区分是否违禁的物品,如何处置应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同时,要明确快递企业和寄件人的权责,对于出现违法行为的寄件人,应加大处罚力度;其次,现在仍有部分群众不了解什么可以邮寄,什么属于违禁品,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快递业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知晓度,减少因不知晓而误投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说,更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配合政府部门落实好快递验视制度的同时,应加强行业自律,通过人员培训提高快递人员的综合素质。”(记者 梁亮)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电供暖
胡杨秋色
蒙古国商品在首届...
聚焦首届中蒙博览会
秋意浓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探秘大自然
醉美深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