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人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重获希望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政府救济过活;有的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技能和机会,长期无法就业;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
多年来,我区一直把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解困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在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的同时,还动员社会力量,积集社会资金,努力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全面实施“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其中一个工程就是,一人稳定就业让零就业家庭重获希望。从2005年至今,我区共帮助43424户零就业家庭中的47924人实现了就业,这些人生活有了着落。
近日,记者走进清水河县,感受那些得益于公益性岗位家庭的变化。
【自豪】工作9年尽职尽责
王利军今年42岁,住在清水河县窑湾村,不过在十几年前大部分村民均转成了城镇户籍。王利军也不例外。
进入清水河县城,顺着一条弯曲的上坡路走上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王利军的家,这里的人家大部分住着用石头砌成的窑洞,大家认为这样的窑洞住起来舒心,“我们这个房子有30多年了,冬暖夏凉,住着特别舒服。”尽管病魔缠身,王利军与人交流思路清晰。
王利军20岁时,突然被查出患上脑瘤。之后,便是到处求医问药。由于家境不宽裕,多少年来,一直靠吃药保守治疗。
王利军的母亲刘丑仁今年64岁,14年前丈夫去世,刘丑仁辛苦拉扯3个孩子成年,二儿子和闺女都成家了,现在只剩下他们娘俩相依为命。
已是初冬时节,但王利军家的小院里依稀可见菜园里收获后剩下的一些小葫芦、芥菜苗,白菜叶。勤劳的母子俩把土豆、大葱等一些过冬菜整齐地摆放在窗台下,让太阳晒一晒,等天气再冷一点就储藏起来,这样冬天能吃上菜了。
对于这个家庭,温饱不是问题,最主要是买药占用了大部分的家庭收入。王利军一个月至少要花400多元的买药钱。这还不算不间断的检查。
200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对零就业家庭开展就业援助的通知,当地就业服务部门第一时间经过走访调查,把这一家人纳入了零就业家庭援助范围。当年11月,王利军得到了自己生病后的第一份工作——守门望户治安巡逻员,每个月除了能享受到政府的公益岗位补贴875元,还有各种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在附近巡逻,看有没有可疑人员出现。我知道这个工作是政府照顾我,但是我也不能白拿国家的钱。工作9年,我一直尽职尽责。”王利军说,这份工作让他有自豪感。
【重生】有病敢住院治疗了
今年46岁的董韬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17年前突如其来的病魔打乱了原有的平静。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董韬患上糖尿病,家里没了劳动力自然断了经济来源,再加上各种医药费用,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儿子上高二,妻子一直在外打工,一年更多的时间都是他和70多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好在现在有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可各种保障都有。尤其是医疗保险,让我觉得踏实不少。”自2005年按零就业家庭安置到社区计生协理员岗位以来,董韬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我现在不光负责计划生育协理,还有网格化管理、入户调查等。”董韬觉得很充实,他更感激国家的好政策,能让他这个病人有工作,活得更有尊严。
现在董韬每月的药费大约要500多元,按照医生要求,糖尿病每年最好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以前他一直不敢住院,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今年他从医疗机构打听到,像他这样有职工医保的居民,住院能报销近九成。“明年我想好好住院检查一下。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想控制住病情,好好地活着。”说起能报销医疗费,董韬满脸兴奋,他想着自己明年住院做个全面的身体检查。
【成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我今年47岁了,出去根本找不到工作,要不是政府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有了新的工作,一家人不知该如何生活。”刘月利同样市清水河县2005年首批上岗的公益性岗位计生协理员,她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刘月利1997年下岗,丈夫2004年下岗,家庭生活困难。
然而,2007年丈夫发生车祸造成重伤,好在通过积极治疗保住了性命,不过因为凑治疗费,她把唯一的房子卖掉了,家人从此居无定所。
现在刘月利一家人租房居住,每个月房租就要300元。孩子正在上高二,而丈夫自从那次车祸后,必须终身服药。刘月利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盒子,让记者看。“我们家每月不是买药,是批发药。”刘月利多年来一直有胃病,而且血压低,也得经常吃药。
说起这些年的生活,刘月利百感交集。她2005年有了一份工作,每月有800多元的收入,丈夫虽然身体不好,也在外面找了一份工作,每月能挣1200元。
“以前我总感觉好政策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你真的有困难,国家是不会不管的。”经过几年的工作,刘月利在同事的帮助下,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有了工作,不仅减轻了生活压力。同时,因为劳动保障工作是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体,刘月利工作起来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