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
公正的前提公开透明首开网络审理直播
不管是司法公信力还是司法亲和力,归根结底是要靠司法公开的方式来体现的。司法公开所发挥的作用之一便是促进司法公正。通过阳光司法,让大家都能看得到办案流程,通过群众的监督,使法官进一步提高自我约束力而更加规范的办案,使办案质量不断提升,司法公正得到有效促进。
司法公开发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引导社会行为。法律的作用之一是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导向,明确告知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
今年10月28日和30日市中院以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公开审理了两起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的刑事案件。一是“华山洗浴案”,罪犯杀人后将尸体肢解成多个部分,分别投至3个锅炉内焚烧以毁尸灭迹。另一起是“阿荣旗抢劫金店大案”,罪犯在庭审现场被问及为何选择在阿荣旗作案,罪犯供述自认为阿荣旗作案难度相对较低,但没想到52小时就被抓获了。
通过选择一些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案件在网上进行视频直播,不仅规范了法官的司法行为,提升其驾驭庭审的能力,也规范了当事人的庭审行为,确保庭审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庭审此类骇人听闻的重大刑事案件,可以对违法犯罪人群的心理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也告诫人们对触犯法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案件庭审现场视频在中国法院网庭审直播网播出,开创了全区法院庭审网上视频直播的先河,把庭审活动全程、客观地呈现给观众,受到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近一年来,中院逐步加大网络建设投入,正式开通了“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网”,设置了20个栏目,突出公开群众比较关注的事项,网站访问量达20万人次。全市法院不断强化官方门户网站审务信息公开和司法服务功能,并于去年底全部开通官方微博,积极探索微博直播庭审,充分利用微博图文并茂、实时同步的直播方式,加强与网友的交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司法公开除了庭审公开以外,还有许多方式,今年市中院和全市13个旗市区法院裁判文书全部实现网上公开,目前已公开3023件,并且升级审判管理系统,为审判流程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做好准备。这些都是中院为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四改:
从审判源头推进司法公正改革
在当前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审判的公开、透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必要之举。把司法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真诚坦率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监督,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并参与到司法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来,把司法公正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他们才会打心底里接受它、支持它。
培根曾经说过,如果一次犯罪可以说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污染了泉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法腐败比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危害更甚,作为公民权益的保护神以及违法犯罪的终结者,法官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他们轻易逾越法律的底线,所造成的社会损失不仅于个案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司法公信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媒体记者等人士亲临现场旁听案件,使值得关注的案件得到关注,以社会、媒体、廉政的眼光去监督案件,裁决者便不会将审判断案当作儿戏、一判了之,错案、冤案就会减少,公正司法更能得到有效保障。
呼伦贝尔市中院始终把公开看成是和审判同样重要的工作,作为一项自觉行动,而不是一项任务,或是一项面子工程。一直以来,市中院始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对于社会关注程度高,有一定影响和维稳风险的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当事人亲属以及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调解。设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机关驻院工作室,积极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倍增计划,增选了一批社会阅历丰富、善于作调解工作的人担任人民陪审员,先后组织各类培训班和庭审观摩,有效提高了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的能力。截至今年11月份全市法院民事一审陪审率达85.91%,有效推进了司法民主。通过积极推行开门纳谏,开展走访代表、委员活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仅增强了法官办案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更促进了审判质效的提高。通过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形成倒逼机制,既提高了文书质量,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技能,也增进了社会公众对裁判文书的理解,维护了司法权威。人民群众通过上网查看裁判文书、观看庭审直播、刷新微博等方式,增进了对法院工作的了解与理解,更加自觉地维护司法权威。截至11月20日,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质量评估的公正、效率和审判综合指标均居全区前列,审判质效大幅度提升,信访率明显下降,司法公信力得以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