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牧业生产活动中,百姓最想知道哪天刮风哪天下雨,想知道今天市场的黄瓜多少钱一斤,想知道周边旗县有没有疫情……为破解这些难题,巴林左旗建设了旗、乡(镇)、村和新型经营主体四级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其中,旗里建设了“巴林左旗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信息中心”,在5个试点苏木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在20个试点嘎查村建立了信息服务室,选择3个龙头企业、3个产业园区、3个合作社设立信息服务点。一张纵横连通的信息化服务网已然织就。
政府花钱购买科技服务。巴林左旗从内蒙古大学等8家院所聘请30位专家教授,从旗乡两级选聘76名农牧业技术骨干,在基层遴选26名乡土人才,直接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服务。旗里规定,自治区级以上专家每到左旗服务一次政府给予补助5000元,市级以上专家服务一次3000元,乡土人才包年服务一年补助1万元。
为了实现技术的精准化服务,巴林左旗提出了“一个专家带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助推一个产业”的模式。全旗笤帚苗、肉驴、蔬菜等九个产业,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首席专家领军。例如,在内蒙古农大贾玉山教授的带领下,目前全旗正实施“3180”秸秆转化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整合资金1亿元,使全旗秸秆加工转化达到80%以上。
政府花钱购买科技服务的机制,激发了各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今年,对全旗专家库内的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19次,旗内76名技术骨干和26名乡土人才下基层服务2000多人次。239名防疫员预防免疫畜禽700万头只,全年旗内没有发生任何疫情。
要卖出产品,首先要打出品牌。今年,巴林左旗先后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了“巴林左旗笤帚苗”、“巴林左旗笤帚”、“巴林左旗毛毛谷小米”三个地理标志商标,其中“巴林左旗毛毛谷小米”已经受理。目前,全旗农牧业龙头企业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68个,“健元鹿业”的鹿产品、“蒙赤天泽”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沐沦河”的毛毛谷小米等一批驰名、著名商标让巴林左旗的农畜产品进入了品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