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百姓关切的难题一一部署,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扶贫到户籍制度改革,处处透着民生关怀,一一回应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对民生的关注却要始终“超常态”,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民生保障做后盾。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始终把改善民生当成最大的政绩,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并非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为了更好地、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才能正确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才能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沿着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前行。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做好,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认识新常态就是要以平常心来看待新常态,适应中高速增长这一可持续发展方式。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以超高速度一直持续下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速趋缓将不可避免。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仍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增速过快下滑。对欧美国家而言,2%—3%就是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欧美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网络,社会架构比较稳定、社会弹性比较大,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社会架构较为脆弱、社会弹性较小,就业压力大,哪怕是小幅度的增速下滑都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基石。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扩大内需,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而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就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正向全面小康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新常态下,一些社会矛盾也在聚集,民生问题日渐突出,有些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所有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让所有人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才是治国理政之根本。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民生工作的新形势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就业、财政、居民收入等都会受到影响,并伴随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但应该看到,发展阶段转型带来挑战,挑战中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新常态,才能坚定信心,精准发力,推进民生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新常态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就业结构性矛盾显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短期内存在着不确定性。自治区教育厅《2015年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内蒙古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约117000人,较上年增长了2.85%。2015年用人单位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但岗位需求数则较上年下降了23.59%。同时,实施关停并转、重组等举措化解过剩产能,也会对现有岗位造成冲击。另外,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结构性问题也会进一步突出。目前,我区第三产业中传统的低端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大,而与新技术新科技联系紧密的行业,人才却满足不了岗位需求的增长。
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支出压力加大。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长也逐步向新常态转变。201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3.2亿元,较2013年增长7.1%。2015年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定为6%,预示着财政收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加大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扶贫攻坚等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将成为政府民生保障工作的新常态。
三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稳定面临风险挑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突出。
(二)新常态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新机遇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在这个转型演化阶段,要看到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又要看到复杂局面中孕育着新机遇。
一是择业趋向多元化,就业更灵活。从长远来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会提升资产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同时,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准入门槛,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使新创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
二是民生问题受关注,保障更有力。新常态下,国家明确指出要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以带动有效需求,补上投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通过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污染防治等民生工程的实施,既能惠民生,也能稳增长。
三是发展成果共享,收入更均衡。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发挥得更加充分,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更趋合理。
〓稳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
我区对2015年新常态下民生工作做出部署,提出“深入推进创业就业、扶贫开发和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三项重点工作。越是经济下行、财力紧张,越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
(一)深入推进创业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创业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区把“深入推进创业就业”摆在今年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提出确保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的目标。
一是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中小微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二是加快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度。企业定期向劳动人事部门报告空岗缺员情况,由劳动人事部门按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建成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互补的实训基地体系,争取在每个盟市至少建设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实训基地,每个旗县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当地用工需求、具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牧民,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牧业,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牧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二)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的压力,需要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按照因地因事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扶贫开发。
一是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大力实施“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方式民主选择,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贫,以特色产业和劳务输出为重点,帮助贫困农牧民发展增收产业,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二是推动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帮扶。搞好与北京市对口帮扶工作。认真做好自治区、盟市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重点贫困嘎查村工作,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攻坚的工作合力。三是强化扶贫工程资金保障。逐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建立率先脱贫开发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率先脱贫开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到脱贫开发工作中来。加大脱贫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管好用好各类资金。
(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进一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切实做好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建立健全准入、使用、退出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真正使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
一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回收机制,实现保障房后期管理运营的社会化,进一步减轻政府即期的资金压力。二是发挥好自治区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的作用,配合自治区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向我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管理。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把廉租住房全部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完善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审核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自治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区范围内运行。
(四)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千万农牧民,是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战略举措。2015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任务还非常艰巨。
一是各地各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的部署要求和规划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举措,坚持高标准推进的原则,具备条件的力争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二是要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投入向“十个全覆盖”工程倾斜,保证配套资金按时到位。三是要依法依规,严格按照程序、规定来推进工作,认真做好项目规划、立项、申报、审批、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准备,严格执行项目立项、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相关规定,确保把每项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五)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适应新常态,就要对新常态下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改善和加强社会治理,积极化解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
一是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举措创新,努力提高内蒙古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稳定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公开接访、责任追究、信息收集报送、信访听证等制度,积极探索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解决群众诉求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三是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四是完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实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解决好资源开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曹永萍 李文杰 赵云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