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相继进入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居世界第一的时代。无论是美国、欧盟等超大经济体,还是上百个小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在适应“中国第一”的时代,也在利用并搭车“中国第一”的机会。
对此,我们来看看国际组织是如何来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最近,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表了《走向增长》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清晰可见”,比如多个领域已经面向私人资本开放,外资审批程序更加简单,高等教育正在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利率改革使得储蓄者可获得更好回报。经合组织还认为,中国越来越多城市为流动打工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日益健全,这不仅有利于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平衡和公平。
报告还指出,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达8.3%,劳动力生产效率年均提高8.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经合组织前17名国家的平均值的差距继续缩小。
尽管2014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对此,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作了说明: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还特别谈到,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2015年而言,它具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就是要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重大任务;二是“十三五”规划绘制之年。因此,“四个全面”最核心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考虑今年以及编制“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依据。在今年下半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还会提出“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此外,李克强总理还提出了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2015年及以后的背景。那么,如何认识未来中国发展阶段和大布局呢?至少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新常态”,即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二是“四个全面”,即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个全面”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张德江,2015年3月5日)。
怎样来分析、判断我们的基本国情以及总的发展思路呢?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他特别提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这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下一个目标就是迈向高收入。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240美元,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在世界213个国家或地区中,居130位;2014年达到7583美元,在世界213个国家或地区中,已经进入前100名,位居第96位,在世界上提升了30多个位次,仍属于跨越式发展类型,而且越发展越快,即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也是越发展跨越的台阶越大。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中国人均GDP已经跨越了1万美元的台阶。因此,今后中国正在向高收入水平(人均GDP1.27万美元)迈进,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进入高收入阶段,今后人口规模还会越来越大,是完全有条件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5年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三个双”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和创新点,第一个“双目标”,即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这是处理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关系的基本原则,可以理解为一个是从高速增长调整到中高速增长,一个是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速度下来了,质量提高了,效益提高了,结构升级了,民生改善了,节能减排有力了,生态环境变好了。
第二个是“双结合”,即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这是将短期的宏观政策与中长期的改革相结合,前者为后者创造宏观环境,后者为前者创造发展动力。
第三个是“双引擎”,即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这是充分利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充分合作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在增长速度下行情况下,调速不减势。我称之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辩证法,非常务实,也非常灵活,又非常有创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创业”时代。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自2014年3月1日我国实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62.29万户,同比增长16.60%,其中企业358.33万户,增长47.61%,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6万户。截至2015年1月,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017.64万户。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800万户)和欧盟(2000万户)的总和,相当于2倍以上。可以说我们只是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