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让退化的草原重披“绿衣” 让辛勤的牧民多得实惠
 

  牧民生活怎么样?

  “组合拳”炼制“定心丸”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一旦草原“休假”,牧民的日子怎么过?收入从哪里来?草原补奖的资金够不够花?

  我区的一系列“组合拳”,让牧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用锡盟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牧民恩克巴图的话讲,原先他们有没有收入要看老天爷的脸,遇到连续干旱,羊越多越赔钱,还得靠贷款过日子。

  “现在好了。有了禁牧补贴款,旗里面还给上了社保,嘎查还给免费建了棚,虽然羊比以前少了,但是收入还算满意,关键是心里踏实多了。”恩克巴图说。

  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彦浩特镇沿贺兰山一带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是最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区域。由于牧民人口多,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小,退牧户享受禁牧补贴相对较少。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阿左旗沿山一带禁牧户政策性补贴收入由原来的400元—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12000元,牧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结合项目还实施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解除农牧民的后顾之忧,我区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4年来,全区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00多亿元。尤其是2014年,全区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3亿多元,为项目实施以来投入最多一年,在财政部、农业部对13个省区进行的绩效评价中,内蒙古被评为优秀。

  在资金调配时,我区树立发展新理念,打好政策组合拳,除了在畜牧良种补贴、牧机购置累加补贴、牧民燃油补贴、牧区水利饲草地建设、牧民管护员工资补助、高产优质苜蓿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配套资金外,要求地、县两级的资金配套,从保障入手,发挥政策微观调控作用,提标、扩面,使履行禁牧责任的农牧民有一份收入、一份社保、一份工作,子女升学教育有保障。同时,为了保证倾力落实,从2011年开始,我区将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列为盟市政府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地方、自治区与国家三级政策各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加快了草原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牧民增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积极性。

  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拉腾毛都嘎查牧民张万贵一家,可是尝尽了草原补奖政策的甜头。2010年,张万贵一家收入不足3万元,草场严重退化,自家的1000亩草场纳入到禁牧区,每年全家可享受禁牧补贴9000元。

  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政府为张万贵补贴新建、修建砖木结构标准化暖棚8间、普通棚3间、人畜饮水用深水机井1眼,享受牧机补贴,购置了拖拉机、打草机。前两年张万贵还加入了察哈尔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每年有80头基础母羊,接羔100多只,去年年底收入就达11万多元。

  以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深入落实及多方资金投入为契机,我区加快补奖区原有的草原畜牧业向建设型、生态型、科技型的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牧民向精养畜、科技养畜要效益。

  鄂托克前旗大力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通过人为控制日照时间影响生物钟,促进羊绒生长,可实现绒山羊增绒100%;锡林郭勒盟鼓励接冬羔,与早春羔相比,冬羔短期育肥出栏可在不增加草场放牧压力的同时实现牧业增收,每只可多增收53元;四子王旗创建了“杜蒙肉羊生产经营模式”,减轻草场压力,羊群减少三分之一后,依然可实现增收……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4年来,补奖区农牧民收入显著增长,以呼伦贝尔市农牧民收入为例,人均纯收入9990万元,比2010年的7365元增加2625元;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2014草原围栏面积4.41亿亩,比2010年提高了5273万亩;草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补奖区现有各类草原畜牧业合作社1.3万家,比2010年提高了8049家,入社农牧户124万户,比2010年增加了8万户……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不畏严寒砺精兵
银色乌珠穆沁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