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实施期满后怎么办?
期待草原补奖长效机制
为准确掌握补奖新政实施成效,便于提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政策调整意见,我区从2011年开始,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及120个典型牧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建立了生态、生产、生活双向评估机制。
“草原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恢复周期长,即使恢复仍然脆弱。5年的周期,对于生态退化草原,尤其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取得实质性恢复。牧民的生产周期很长,没了基础母畜,短时间根本缓不过劲来。”评估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草原补奖机制目前实施期限为5年,5年以后,草原怎么办,牧民怎么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草原补奖没有明确5年后牧民能否放牧或继续放牧,导致很多牧民持有观望情绪,惜售牲畜现象严重,减畜决心不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荣禧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持续和完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代表们担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旦到期,牧民们“解禁”放牧,可能带来生态的倒退。
“草原生态是一项长期工程,仍需要时间进一步地恢复,即便草原生态好转,也要建立起草场可恢复、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不能再走回头路了。”有代表说。
此外,自治区财政厅建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长效机制,草原补奖政策在2015年实施满5年后,能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根据对典型牧户的调研发现,当前,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为卖畜产品,且超载过牧现象依然存在,继续减畜将导致牧民收入大大减少。并且,由于物价不断上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就目前的补贴标准而言,很难满足广大牧民特别是禁牧区牧民的持续稳定增收的要求。
针对补贴标准,牧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现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均是参照2010年牛羊肉价格制定的,固定不变的补贴标准,与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和畜产品价格的矛盾十分突出。
“尽快提高补贴标准非常必要,应综合考虑物价上涨、货币通胀等因素,建立草原补奖机制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专家们建议,国家应根据肉食品价格的上涨和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增加,相应提高补贴标准。
同时从近年看,由于禁牧规模不足,部分退化和沙化严重的草原没能列入到禁牧范围,部分退化程度相同的草原出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共存的“插花草场”,不利于草原植被恢复,不便于管理。专家建议国家应增加禁牧补助资金,扩大禁牧面积,将所有退化和沙化草原均列入到禁牧范围。
从长远看,禁牧的目的是让草原修养生息、恢复生态,是为更好的利用,而不是终止草原资源利用。经过总体评估后,禁牧区可以转为草畜平衡区,实行休牧、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因而专家还建议,应将禁牧草原生态好转地区草原合理利用提上日程。
“以达茂旗为代表的地区,已经多年实施禁牧政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个别地区天然草地已经可以适度利用。今后禁牧后的草场如何利用、怎么用、谁来用,怎么与国家补奖政策衔接,需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建议有序利用草场恢复程度较高的退化草场。在政策衔接上,逐步恢复的长期禁牧草场向阶段性禁牧草场转变,阶段性禁牧草场向草畜平衡区转变。同时建立严格的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管护队伍,加强管护力度,严谨超载、超时放牧。”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处副处长纪守奎说。
我们相信,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推进和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建成内蒙古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指日可待。(记者 郭俊楼 通讯员 史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