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的“好妈妈”
感人的故事说不完
杨桂花的坚守,自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她是“中国网事·感动2013”上榜人物,她的感人故事有一大串。
1998年冬天,自治区公安厅办案人员解救了一名被拐卖妇女,送到救助管理站时已怀有身孕。一天,正值杨桂花当班,这名妇女说自己肚子疼,还没送到医院,孩子就出生了。杨桂花赶忙脱下自己的棉衣包住孩子,帮着医护人员将连着脐带的孩子和这名妇女一起,推进了手术室。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17年,杨桂花却久久未能遗忘。因为这是她有生以来最紧张、最害怕的一次工作经历。两天后,母子俩被平安地接回救助站,杨桂花又扮演了一个新角色——月嫂,给没有母乳吃的孩子喂奶、洗澡、换尿布,给产妇熬小米粥、煮鸡蛋面,一直照顾了40多天。后来,在护送母子俩返乡时,这名妇女依依不舍地拉着杨桂花的手说:“辛苦你了,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带着他来看你。”
有一次,天下着小雨,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被送到救助站。这名妇女浑身上下沾满了污泥,杨桂花想给她洗澡并换洗一下脏衣服,没想到妇女一伸手死死地揪住她的头发,用力撕扯,生生揪下一缕头发。同事们听到叫喊声,赶来抱住这名妇女,杨桂花才得以脱身……类似此次被精神病患者打骂,是杨桂花常遇的事。一次,两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病情发作打了起来,杨桂花和另外一名女值班员上前劝阻,都被打了耳光,其中一个病人对杨桂花拳打脚踢,杨桂花腹部受伤,住了一个星期医院。
“发火也解决不了问题,耐心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杨桂花经常对同志们这样说。“干我们这行,得会‘哄人’,甭讲大道理,更不能发火。”杨桂花说,救助站滞留的受助人员,大多是智障、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有一些是上访户。站里常常有职业乞讨人员,他们嫌救助站影响自己的乞讨收入,不愿留住,站里怕他们冬天被冻坏,必须得哄着他们留下来。
一位叫李改梅的受助智障妇女,吃饭需要喂,经常在床上拉尿。杨桂花值班见到她时,总会哄上几句:“咱得到厕所拉尿,听话就给吃一块糖。”她一哄,李改梅就照着做。日子一久,李改梅对杨桂花分外亲切,依赖感也越来越强,智障的种种表现也渐渐淡化。
救助站周站长深有感触地说:“经常看到杨桂花给流浪者梳头、剪指甲,像对待家里人一样。一般人一次两次能做到,她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啊!”
采访时,巧遇被救助过的张燕打来电话。杨桂花告诉记者:“28岁的张燕,从小就和母亲在外讨饭,智力有些障碍,来过救助站七八次了。前年她母亲过世了,孩子又来到救助站,她一进来就认出了我,说你是桂花阿姨,你还得给我扎小辫儿。”能让被救助者记住,杨桂花顿感欣慰。电话这边杨桂花叫着“宝贝”,电话那端有些表述不清的张燕一聊就是20多分钟,迟迟不愿挂电话,杨桂花一直耐心地倾听着。杨桂花就是这样,以惊人的耐力面对着一个个救助对象,完成着一件件常人难以想象的抚慰心灵的任务。
类似上述小故事,可以说经常在杨桂花身上发生着,也可以说她的人生全部经历就是由救助弱势、大爱真情组成的。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只能从她千万故事中的片羽飞鸿中,领略她的感动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