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莫让现代便捷取代传统风俗
 

  焚香祭奠,插柳追思,是清明节的传统。

  然而,总有一些人没办法回乡祭祖。于是网上扫墓、代客扫墓开始兴起,鼠标点点完成祭祀,或者雇个陌生人跪在祖先坟前,整个仪式与千年的习俗相去甚远。由此导致年轻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年,对于祭扫等传统风俗的印象日益变得模糊。

  或许在这个变化如此迅速的年代,需要接受这些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兴事物。但是,仍要厘清的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来进行一场关于先人的祭奠。

  清明扫墓,不仅是对传统礼数义务的履行,更传递着对先人的缅怀。传统扫墓,是要让先人看到后代人丁兴旺。人们携带酒食等祭品到先人坟前,将食物供祭,为坟墓培上新土,折上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叩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替人上坟的祭扫方式实在不够庄重,缺乏诚意,孝道流于形式,“祭”或者“不祭”有何差别?

  “好是隔帘花转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在古代,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有不少其他习俗,例如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上千年历史的节日,一路传承至今,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孔子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纵有“回不去的故乡,也要奋力前行”,对亲人的追思是他人无法代劳的。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离异乡更近了。科技的进步带来交通方式的改变,买张高铁票或飞机票,“千里江陵两小时即可还”。(曾杨希)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乳业博览会开幕
夕阳乐园
我的风筝我的梦
安全牢记心间
119名残疾人拿到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精雕细刻
最炫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