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乃农民生存之本,能有个好收成是农民最大的期望。2009年,乌兰浩特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2012年,义勒力特镇和葛根庙镇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陆续投产,据统计,每亩稻田节水357立方米,灌溉周期节约一周左右时间,当地农民每亩地增产80公斤左右。
乌兰浩特市地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交界,地表水资源丰富。其中,义勒力特镇、乌兰哈达镇、卫东镇和葛根庙镇河网纵横、土地肥沃,是乌市种植粮食作物的主要基地。1999年以来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农民用水建立灌区管理体制已日益紧迫,由国家出资,葛根庙镇和义勒力特镇率先于2010年开始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两年后投产,总控制面积6.13万亩。两个乡镇的农民因此也提前受益。如今,受益农户3091户,农业人口12183人。此外,乌兰哈达镇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完工,卫东镇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预计明年开工。
前不久,记者来到义勒力特镇,放眼望去,一排排稻田,一条条灌渠,整齐而有序。以主干渠为源头,被分出的无数条支流末系渠又像切蛋糕一样,将一望无垠的稻田平均分割为若干块。“以往一亩地顶多能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一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农民田树凯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以往春耕前察尔森水库开闸放水,义勒力特镇各嘎查的稻田需要一周左右才能等到水来,因土渠渗水,导致水流失严重,也减少了水流速度。当水灌满稻田,还要泡田三到四天。如此一来,年年错过春耕的最佳时期,产量也受到影响。自灌区工程建设完成,引水的主干渠和支流末系渠都用水泥和水泥板进行了加固,当察尔森水库早上开闸放水,当天下午稻田里就会注入水流,开始灌田,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水资源。
据乌市水务局统计,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完成后,每亩灌溉定额从1920立方米降到1563立方米,灌溉周期从125天降到120天,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270元。 (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