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15年巴彦淖尔市瞄准提质增效做强肉羊产业
内蒙古新闻网  15-04-08 15:48 打印本页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肉羊养殖(资料图)

  忙碌的春耕,为新一年的收获打下了基础。对于很多农民朋友来说,随着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他们的目光不仅仅盯着地里的收成,肉羊养殖也是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201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077元,其中畜牧业纯收入2500元,而来自肉羊养殖的收入达到2000元,占畜牧业纯收入的80%。

  2015年,我市将继续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坚持“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优品牌、做严监管、做实服务”发展理念,加快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开创肉羊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1.确定肉羊主打品种,强化优质种源基地建设

  通过自繁自育和国外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优质种源核心场、纯繁场和重点扩繁场(户)建设,2014年全市已经建成巴美肉羊核心场4处,纯繁场户251处,共存栏巴美肉羊5.4万只,年可提供优质种羊1.5万只。十二五末,全市以巴美肉羊为主的优质种羊数量要达到20万只,种源基地年供种能力达到7万只。

  2.夯实快速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饲养基础母羊补贴政策和棚圈建设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肉羊规模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组、专业小区和示范园区的高标准配套建设,带动基础母羊群体数量的不断发展和个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十二五末,全市基础母羊存栏达到1000万只。

  3.加强科技支撑

  通过组织实施规模化养殖模式、高效繁育、经济杂交、营养调控、标准化防疫、副产品加工、羊肉等级标准制定、养殖粪便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实用技术的推广、研究和研发,初步形成了肉羊优质高效快速发展的、相互支撑配套的、操作性强的技术路线。

  4.强化龙头带动和典型示范

  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现有肉羊养殖和加工企业资源,集中优势创建肉羊养殖战略联盟,3~5年内打造3个肉羊产业知名品牌、打造3个100万只养殖联合体、打造3个销售收入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

  5.积极推进肉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通过强化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产地检疫、屠宰加工、副产品研发、相关标准制定、市场供应、质量追溯、经营管理等工作,加快与相关科研院校和研发机构的对接,十二五末要基本建立起市、旗县和重点肉羊规模养殖示范园区的质量追溯平台。

  6.加快肉羊电子交易平台功能建设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肉羊电子交易平台,以平台为纽带,带动交易市场建设。到十二五末,在进一步完善市级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新建旗县级交易平台7个、新建和配套建设标准化活畜交易市场15处,同时与质量追溯平台信息互联共享,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力争使巴彦淖尔市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的肉羊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

  内外兼修,让品牌更响

  来自肉羊产业的数据让人欣喜:从产业发展来看,2014年度我市羊饲养量达到2087万只,首次突破2000万只,出栏1090万只,居全区第一;从产业效益来看,201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077元,其中畜牧业2500元,而来自肉羊养殖的收入达到2000元,占畜牧业纯收入的80%。

  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效益提升离不开我市对这一产业的长远规划和实施细则。常规来看,加强品种管理、科技支撑、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设质量追溯体系等提升产业素质的“内功”修炼必不可少,但是练好如何让产品叫得更响、销得更远的“外家拳”也非常重要。

  可喜的是,我市将进一步加快肉羊电子交易平台功能建设,这一举措既回应了广大养殖户的期盼,更符合产业的长远发展,可谓恰逢其时。

  老话道“酒好不怕巷子深”,讲的是只要产品做主,不怕不出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好的产品也需要“吆喝”才能更受瞩目。我市未雨绸缪,不仅要搭建多个信息平台,更要以我们的优势产品在该产业换取更多的话语权。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我们的产业品牌一定能叫得更响! (石宇)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乳业博览会开幕
夕阳乐园
我的风筝我的梦
安全牢记心间
119名残疾人拿到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精雕细刻
最炫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