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拉善:项目催人奋进 亮点异彩纷呈
 

  大漠清朗,牧野飘香。进入5月中旬,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迎来最美的季节。

  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策克口岸联检大楼就被镀上了一层金光。一辆辆大型货车缓缓驶出国门,直奔蒙古国那林苏海图煤田。不远处,中蒙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开始了新的一天。

  此时,在位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全区首家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项目建设现场,来自浙江、吉林的2家施工单位正加紧施工,4座22米高的标准化厂房赫然在目。这里,将成为西部地区盐、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示范平台。

  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知名企业家任志强代言的6000亩“沙漠小米”播种工作已近尾声,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农户一一建立种植档案,以确保每一个生产过程受监管、可追溯。

  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在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通勤机场,一架新舟60型飞机载着早起出行的人们快速飞向蓝天,宛如振翅高飞的雏鹰,俯视着贺兰山下生机勃勃的早晨。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阿拉善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38亿元,增长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5亿元,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3亿元,增长5.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598元和5747元,增长8%和8.5%。

  截至4月末,全盟95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50个,完成投资24.69亿元。其中,16个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已开工8个,完成投资4.2亿元。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阿拉善盟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综合施策,积极应对,努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基本实现了新常态下全盟经济平稳开局。虽然和前几年相比,全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就经济质态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则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力的良好格局。

  沙产业领衔

  一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阿拉善盟委书记云喜顺在阿右旗与农牧民交谈,了解当地沙产业发展情况。

  近日,笔者在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看到,几台小四轮拖拉机带着打坑机,在戈壁荒滩上打下一排排整齐的树坑,牧民们正忙着在坑里栽种梭梭苗,培土浇水。嘎查达侍明福告诉记者,短短5年,全嘎查120户牧民中有70多户加入肉苁蓉锁阳专业合作社,种植梭梭林25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5万亩,不仅牢牢锁住了风沙,而且让沙漠戈壁变害为宝。如今,合作社牧民中家庭年收入高的可达20万元,由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阿拉善盟沙化土地面积大,沙生植物资源丰富,发展沙产业得天独厚,更是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引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而苏海图嘎查的生动实践,仅是阿拉善盟沙生植物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产业链中的一环。

  笔者从盟科技、林业、农牧等部门了解到,目前阿拉善盟已培育引进苁蓉集团、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公司、金沙苑生态集团等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并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以色列沙漠研究所、韩国生命科学院等建立了科研项目合作关系,全力打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现代沙产业高地。

  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阿拉善盟现已初步形成以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为主,以“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下游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开发出酒类、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一系列产品,申请专利10余项,打造出“金沙臻堡”“苦参碱”等沙产业知名品牌和“七味苁蓉酒”“苁蓉口服液”等国家准字号产品,远销区内外,享誉全国,并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和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就在沙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从享誉全国的沙漠“任小米”到备受市场青睐的温棚沙葱,从红枣、文冠果种植到草莓、西红柿、芦笋等采摘园经济,从“骆驼产业科技园”到有机奶粉产业化项目,以高效节水、有机无污染和品牌化为特征的绿色蔬果和农畜产品加工输出产业在阿拉善大地生根发芽,并尝试借助电商、微营销等现代商务平台走向全国,成为引领全盟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激发出企业和农牧民的创新创业热潮。

  数据显示,目前阿拉善盟已发展家庭农牧场近60个,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达372家,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逾7亿元。一季度,全盟一产投资上涨821.21%,用电量增长20.71%,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新兴产业发力

  二产由“重”向“轻”转变

  正在建设的中国飞艇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平流层飞艇研发、制造、集中测试、飞行试验、维护等产业化基地,不仅填补了我国平流层飞艇技术的空白,还可形成100多亿元的产值、带动3000多人就业。

  “我们西滩发电站现有2.8万多个太阳能架和近60000万块太阳能板块,这些都是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目前,总投资近10亿元的1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并顺利实现与蒙西电网并网,每天发送63至65万度电。”日前,在阿拉善盟最大的清洁能源地面电站项目——晟辉能源西滩光伏发电站,站长马超激动地向笔者介绍。

  今年以来,该盟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风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做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这篇文章;坚持长链条、深加工、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努力做好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这篇文章。

  目前,庆华集团己内酰胺及配套项目、致远能源煤制乙二醇项目、晨宏力化工特种树脂项目、空天飞行器飞艇基地项目、华霖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巨人集团光伏发电项目、太清“三花太阳城”项目等23个自治区和盟级工业重点建设项目正顺利推进或加紧开展开复工前准备工作,年内计划完成投资98亿元。

  连日来,穿行于该盟各旗区,到处是红红火火的项目建设景象。在老牌企业庆华、太西煤集团等,一场由新常态倒逼的自我革命正在进行。“我国煤炭行业已结束‘黄金十年’。在煤化工产能过剩、市场低迷、融资风险加大、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等诸多矛盾叠加的不利情况下,庆华连续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百亿’的目标,其原因就是:步步科技开路、年年延伸产业链,筑牢了企业抵御风险的稳固基础。”庆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伟这样总结说。这家以挖煤起家的民营企业,现已形成煤化工完整产业链,即使在市场价格探底的最困难时期,其产业链上仍有10多个产品盈利。

  从煤化工、精细化工,到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以科技创新驱动,以新兴产业引领,今年以来,全盟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拥有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手握38项世界顶尖专利技术的高新技术密集园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正在阿拉善形成,成为新常态下全区西部经济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旅游业挂帅

  三产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雅布赖地理位置好,基础设施也全,像我们这样经营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转产农牧民,1年下来收入4~5万元是不成问题的。”日前,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经营“大漠人家”的牧户巴依尔对笔者说,言语中透着自信。

  今年以来,以住宿、餐饮、民俗体验、奇石销售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阿拉善“胡杨人家”“大漠人家”等旅游项目持续火热,成为拉动旅游消费、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而其背后,正是蓬勃发展、以“苍天圣地”为品牌的阿拉善旅游产业。

  数据显示,2014年,阿拉善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分别增长23.6%和38.3%;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47.8万元,同比增长18.2%和23.8%。

  在围绕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目标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阿盟商贸、物流业也得以蓬勃发展。今年一季度,策克口岸有效扭转2012年以来进口原煤持续下滑局面,进出口货物达2049298.85吨,同比增长123.63%。去年9月揭牌运营的中蒙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吸引了大批蒙古国临近省市边民和国内商户前来开展贸易活动。目前,在策克口岸注册入驻的企业已近30家,改变了口岸“一煤独大”现状,推动了口岸经济多元化发展。

  奇石产业是阿拉善盟着力打造的又一支柱产业。目前,总投资约21亿元的阿拉善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预计2016年全部完工,建成后将成为集沙产业和奇石加工、交易、展览、拍卖、旅游及参观为一体的园林式奇石文化景观园。

  一个个项目催人奋进,一个个亮点异彩纷呈,折射出新常态下阿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打造新引擎,拓展新空间,一幅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内蒙古最西部的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展。(杨灵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